作者:梁颖  单位:贵港市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20
5

“我不要打针!”——几乎每个家长都听过孩子撕心裂肺的抗拒。打针不仅是孩子的童年“噩梦”,也让家长和医护人员倍感压力。事实上,通过科学的引导和互动,完全可以让孩子在打针时减少恐惧,甚至主动配合。本文结合儿科护士的临床经验,教你用“游戏思维”化解孩子的焦虑,让每一次打针都成为建立安全感的契机。

孩子为什么害怕打针?解码背后的心理机制

1. 本能的疼痛恐惧

3岁以下的幼儿对疼痛的感知与成人相似,但缺乏语言表达能力,只能用哭闹宣泄情绪。而学龄前儿童已能预判“打针会疼”,想象力的发展反而让他们对疼痛产生过度联想。

2. 失控感带来的焦虑

打针时固定体位、陌生环境、医护人员的防护服……这些元素让孩子感到“失去掌控”。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自主权”的需求未被满足时,焦虑水平会显著上升。

3. 负面榜样的影响

如果家长曾表现出对打针的紧张(如反复安抚“不疼不疼”),或描述打针为“惩罚”(“再不听话就打针”),孩子会将打针与负面情绪直接关联。

提前准备:用“游戏”建立心理预期

1. 角色扮演:在家演练“医院小剧场”,用玩具针筒、绷带和毛绒玩偶模拟打针过程:

家长先扮演“小病人”,夸张地说:“医生轻轻扎一下,就像被小蚂蚁咬了一口!”

让孩子轮流扮演护士,教他用棉球“消毒”、数“1、2、3”后“打针”,强化“打针是安全的”认知。

2. 绘本与动画:用故事化解恐惧

推荐《我不怕打针》《小企鹅去看医生》等绘本,通过拟人化角色演示打针流程。动画短片《疫苗小英雄》则用科普方式解释打针的意义,帮助孩子理解“打针是保护自己”。

3. 可视化沟通:用“温度计”量化疼痛

准备一张“疼痛笑脸表”(0-10分),告诉孩子:“打针的疼就像被手指轻轻戳一下,可能是2分哦!”这种具象化描述能降低孩子对疼痛的抽象恐惧。

打针现场:三步引导法让孩子主动配合

1. 第一步:赋予“控制权”,减少抗拒

选择权利:让孩子决定“先消毒左手还是右手”“用蓝色还是粉色棉球”,增加参与感。

倒计时游戏:和孩子一起数“3、2、1,变魔法!”,在数数结束时快速完成注射,利用注意力转移降低痛感。

2. 第二步:感官分散技巧,缓解紧张

呼吸练习:教孩子深呼吸:“吸气——吹走小害怕;呼气——把勇敢吸进来!”

触觉转移:准备一块冰凉的凝胶贴或玩具,让孩子在打针时捏握,用触觉刺激分散对疼痛的关注。

3. 第三步:正向反馈,强化安全感

完成注射后立即肯定:“你刚才数数特别快,医生都夸你勇敢了!”

避免过度补偿(如“打完针买个大蛋糕”),而是用拥抱、贴纸等轻奖励,让孩子关注“自己的努力”而非物质回报。

不同年龄段的个性化应对策略

1. 婴幼儿(0-3岁)

采用“哺乳/安抚奶嘴法”:打针时保持喂奶或含奶嘴,利用吸吮反射缓解疼痛。也可抱紧包裹:用襁褓巾包裹孩子,模拟子宫环境,减少身体失控感。

2. 学龄前儿童(3-6岁)

赋予“小任务”:让孩子帮护士拿棉球、数心跳,用责任感替代恐惧。提前约定:“如果你这次勇敢,回家我们一起画个‘勇敢勋章’!”

3. 学龄期儿童(6岁以上)

理性沟通:解释疫苗原理(如“打针是让身体里的小卫士变强”),尊重孩子的知情权。也可进行榜样激励:分享名人或同学的勇敢案例,激发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家长必知的误区与注意事项

误区1:“不疼,一点都不疼!”

过度否认疼痛会让孩子感到被欺骗,下次更难信任家长。可改为:“有点疼,但你可以像小战士一样忍住!”

误区2:强迫压制孩子

按住哭闹的孩子强行打针,会让其产生“被攻击”的创伤记忆。建议先暂停,等情绪平复后再尝试。

误区3:用“警察”“医生”威胁孩子

将医护人员塑造成“惩罚者”,会破坏孩子对医疗环境的信任感,未来就医更困难。

结语

打针不哭的“秘密”,本质是用游戏化的方式重建孩子的安全感。当家长不再将打针视为“对抗”,而是把它当作一次培养勇气的机会,孩子就能在信任中学会面对挑战。记住:每一次温柔的引导,都是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勇敢”的种子。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普宁市人民医...
2025-07-15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7-22
来源:广东省肇庆市...
2025-06-27
来源:​广州市番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