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谭勤怡  单位: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10-21
48

接受血液净化的患者若采用中央静脉导管,其颈部或胸壁延伸的管路堪称维系生存的核心通路。与自体动静脉内瘘相比,这类导管由于存在体外暴露段及中央静脉直连结构,感染与并发症的出现概率显著增加。因此,居家导管护理技能成为带管患者及家属必备技能,具体如下。

导管维护标准化流程

1.透析日院内处理由专科护士完成:间歇期需重点监测导管出口部位皮肤状态。洗澡引发敷料浸湿、夏季汗液渗透敷料层,两类情况均构成细菌侵入的高危因素,应立即消毒处理。

2.灭菌操作核心涵盖两阶段处理:皮肤表面碘伏擦洗覆盖直径5cm圆周区域,导管接口要求酒精棉片包裹横截面及外周清洁5-15秒,前者广谱杀菌预防定植,后者清除脂溶性生物膜保证接头无菌。

3.无菌操作及感染防控准则:操作启动前需完成环境消毒流程。清洁双手环节,推荐肥皂配合流水冲洗,替代方案为含醇速干消毒剂,持续至少15秒;医用无菌手套必备,一次性无菌换药包需备齐,包含灭菌纱布、消毒棉签、不锈钢弯盘;皮肤消毒剂选择标准:推荐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溶液(2% Chlorhexidine Gluconate),刺激性低且具备广谱抗菌特性;次选75%乙醇溶液(75% Ethanol);相关辅材包括:可吸收创面敷料、外科防护口罩。

4.消毒准备阶段:换药程序起始于环状灭菌操作,以穿刺口为圆心,采取离心式扩大消毒范围展开;医疗人员需展开灭菌器械包,佩戴乳胶灭菌手套;移除原有包扎材料须遵循低摩擦力原则;导管接口临床评估包含即时状态检验,着重记录表皮组织的炎性反应指征;以导管出口作为中心,浸润消毒液的棉签或纱布由内向外画圈式涂抹。

妥善固定与密闭覆盖

1.消毒操作完成后,需即刻用无菌敷料覆盖保护清洁区域,防止空气中的微生物引发二次污染。透明敷料可实时观察穿刺点状态,透气性能优异;纱布敷料适用于存在较多汗液或皮肤对透明敷料存在过敏反应的情况。应用透明敷料时,以穿刺点为中心实施无张力粘贴操作,进行塑形负压处理,确保敷料与皮肤完全贴合,边缘保持平整,若选用纱布敷料则需采用医用胶带进行三点式缠绕固定。

2.导管以U形路径贴附于皮肤表面,预留长度形成5~8cm冗余弧度;这种弯曲结构可吸收外部牵拉能量,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概率。敷料受潮、污染或粘性失效时:立即启动应急处理程序,采用含氯己定的乙醇溶液按同心圆轨迹重复消毒两遍,再分层铺设封闭性更强的透明薄膜敷料。

日常监护关键监测指标

1.导管穿刺区域及邻近皮肤状态的监测:肤色异常必须重点查验:发红区域是否持续扩展,典型感染前兆常呈现渐进性红斑;渗漏物质需详细记录,澄清度如何(透明/浅黄/化脓性)?是否散发特殊气味?异常分泌物通常是组织炎症反应的表现;指尖触觉诊断法:轻按导管周边三厘米范围,体表温度是否高于周边皮肤?按压时患者是否主诉痛感?红肿热痛或渗液症状,提示潜在局部感染风险,禁止擅自处理,即刻联系透析团队专业人员。

2.观察体温变化:患者需建立规律体温监测机制,建议每日固定时段进行多次测量,非透析期间突发畏寒、寒战症状并伴随体温骤升(>38℃),排除感冒等常见病因后应立即就诊,此类体征可能预示菌血症进展,24小时内未干预将显著增加脓毒症风险。

3.观察导管本身:检查体外导管部位是否存在破裂、压痕、断裂痕迹;重点关注"夹子"与"肝素帽"衔接区域的状态;评估导管移位可能性,监测缝合线固定强度是否下降;记录皮肤外露段导管的长度参数变化;揭开敷料后,全面查看皮下导管走行方向,观察局部是否存在牵拉形变或异常弯折情况;发现导管破裂、渗液或位移超出安全范围时,立即启用应急夹阻断近端导管段,覆盖灭菌保护层,三十分钟内寻求专业医疗处置。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