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8血液是生命的火种、医疗急救的基石。无偿献血是一种公益行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同时,捐献血液可以起到促进自体新陈代谢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无偿献血存在一定认知偏差,加之受传统观念、不实报道的影响,选择参与无偿献血的人有所减少。无偿献血真的会“伤元气”吗?“无偿献血会感染疾病吗?”“献血者用血后报销难吗?”……此篇科普带你3分钟读懂无偿献血常见知识、献血流程,破除您的疑虑,澄清误区。赶紧学起来!让每一份善举都能安全、高效地传递生命力量。
一、什么是无偿献血?
无偿献血是指适龄健康公民自愿将可再生的血液奉献给公益事业,用于救治病患,是全球公认的医疗用血最安全的来源。无偿献血强调公民自愿、无任何报酬,其核心是自愿性、无偿性和公益性。每年6月14日被定为“世界无偿献血日”,2025年世界献血者日活动口号:“献血传递希望,携手挽救生命”。
二、无偿献血知识及健康要求
为保障献血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献血者需要了解且满足以下基本条件,《北京市献血条例》规定:提倡十八周岁至五十五周岁的健康个人自愿献血;既往无献血反应、多次献血的健康个人主动要求再次献血的,献血年龄可延长至六十周岁。
健康体检要求:献血者自身无任何严重疾病;男性体重≥50kg,女性≥45kg;女性宜避开经期;1年内未接受过纹身或有感染风险的外科手术;未患流行性感冒;无高危性行为、巩膜黄染、大面积皮肤病、重要内脏器官切除史;无HIV、乙肝、梅毒等传染性疾病;血压、脉搏、体温、血色素均在正常值范围。
无偿献血分全血和成分献血两类,全血一次献血量不超过400毫升,两次捐献需间隔6个月以上;成分献血一次1-2个治疗单位,两次成分献血间隔时间大于或等于2周,且年上限不超过24次。(务必科学献血,让爱心与健康相伴!)
三、无偿献血步骤
献血者可通过当地卫生健康委官网或官方公众号查询认证机构,确保献血安全。献血时需携带有效证件进行身份登记审核→填写个人信息及健康征询问卷→常规体检→血液检测→合格者参加静脉采集血液→献血后按压针眼处10-15分钟→休息观察、补充水分,无不适方可离开。全程捐献全血需20-30分钟,成分献血约1-2小时。
四、无偿献血前、后注意事项
献血当天穿着袖口宽松服装,前一晚要保证充足睡眠,前一餐不饮酒,并避免食用油腻、高脂食物。
献血后穿刺手臂2小时内不提重物;穿刺点敷料应保留至少4小时;24小时内不剧烈运动、高空作业或过度疲劳。止血不等于愈合,切记保护好穿刺部位,不要搓揉;若针眼处出现青紫,无需过度担心;如青紫面积过大,请及时联系血站医务人员进行后续跟踪处理。同时,献血后可能出现轻微的头晕、乏力、恶心等症状,不用过分担心,适当增加休息、补充水分和营养后,症状会自动消失;如果上述反应持续存在或加重,需立即就医干预并联系血站医务人员。
五、无偿献血的误区
误区一:献血后需要“大补”。并非如此。献血后饮食方面建议适当补充瘦肉、鸡蛋、猪肝、豆制品及新鲜水果,均衡营养即可,无需“大补”。切忌暴饮暴食,影响肠胃功能。
误区二:献血影响“元气”。并非如此。当健康献血者献血量≤400毫升或成分献血≤2个治疗单位时,对身体不会有任何影响。献血后,储存在肝脏、脾脏的血液会被动员起来参与生理功能运转,机体循环血量不会减少,目前国内外没有研究报道或文献显示献血会直接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因此,献血是不会伤“元气”的。
误区三:献血会感染疾病。并不会。目前各血液中心及中心血站均采用一次性无菌耗材,各采血点位施行分区消毒,采血人员均严格执行《血站技术操作规程》,无感染风险。
血液是生命的源泉,每个人都能成为生命的接力者和无偿献血的受益者。2025年6月1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要求到2025年底,全国所有血站和用血机构全面落实“血费减免一次都不跑”政策,切实做好对献血者的关心关爱工作。各位读者,让我们一起传递希望,挽袖同行,携手用爱心与奉献传递温暖——您的举手之劳,或许就是他人绝处逢生的曙光。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