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胰岛素是糖尿病治疗中控制血糖的一种核心药物,其储存与注射的正确性,对其疗效与患者的安全有着直接的影响。只是许多糖友在胰岛素的操作中存在误区,导致药效下降或者引起注射并发症。本文就从胰岛素的储存与注射角度,总结糖友必学的6大安全护理守则,以帮助更科学地管理胰岛素。
守则一:胰岛素储存环境的温度控制
胰岛素属于蛋白质类药物,对温度的敏感性极高。如果是未开封的胰岛素,需储存在2℃~8℃的环境中,同时应避开冰箱内壁及门架,以免温度过低造成结冰或者因震荡使分子结构被破坏。开封后的胰岛素可以在室温(低于25℃)环境中保存4周,但要远离热源及光线直射。
在一些特殊场景中,如夏季高温需外出,需使用冷藏袋或冰袋存放胰岛素,以免胰岛素长时间在30℃以上环境中暴露;在北方的冬季,应将胰岛素放置在室内阴凉处,避免放在室外冷冻;如果坐飞机,胰岛素需随身携带,不能托运,因为行李舱可能温度在0℃以下,导致胰岛素失效。
守则二:胰岛素注射部位的轮流更换
在胰岛素的注射部位选择上,会对胰岛素的吸收速度和并发症风险产生直接影响。胰岛素注射的常见部位包括腹部、大腿外侧、上臂外侧及臀部,并且这些位置的吸收速度依次递减。
注射部位轮换时,需将上述4个部位划分成4个象限,每周轮换在一个象限内注射,两个注射点的间距至少要保持1厘米,避免在同一区域重复注射。此外,还有一些注射“禁区”,包括腹部的脐周5厘米内、疤痕及硬结处;大腿的内侧血管神经密集区;而上臂需要捏皮注射,并避免在肌肉层注射。
守则三:注射用针头严格遵守“一用一弃”的要求
有一些糖友觉得针头都是自己用,因此会重复使用,实际上这也是常见的误区。如果针头重复使用,会带来许多不利,其一针头的毛刺和倒钩会增加注射疼痛和皮下出血的风险;其二针头内会有药液残留,堵塞针头,对剂量的准确性产生影响;其三会增加感染的风险,细菌可能经针头而进入皮下组织。
因此,注射胰岛素时,正确的操作是每次注射后立即丢弃针头,并使用锐器盒安全处理丢弃的针头,才能避免不当操作带来的风险。
守则四:根据预混胰岛素“摇匀三步法”确保浓度均匀
预混胰岛素如诺和灵30R在使用前需进行充分的摇匀,否则可能注射之后导致血糖出现较大的波动。其摇匀步骤为:首先,双手水平滚动胰岛素笔10次,并持续5秒;其次,上下翻转10次,并持续10秒;最后,检查药液是否呈均匀的云雾状,如还有结晶,需重复上述操作。
除此之外,在摇匀了预混胰岛素后,建议静置5秒之后再注射,以免其中产生的气泡对注射剂量造成影响。
守则五:注射后停留10秒以防药液外渗
如果在注射胰岛素后立即拔针,可能造成药液的外渗,并对吸收的效果造成影响。因此,在操作时,如果剂量≤10单位,注射完后应停留5秒再拔针;如果剂量>10单位,注射完后应停留10秒再拔针。另外,拔针时还应保持进针的角度,以免角度转变导致针头将皮肤划伤。
守则六:定期自查,并警惕胰岛素的“失效信号”
胰岛素失效后,可能导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失控,甚至引起酮症酸中毒。因此,患者及其家属应定期做好自查。首先检查外观,包括是否变色(如变深、褐色)、沉淀物(摇晃后也不消失)或结晶情况;其次核查有效期,并且开封后的胰岛素应标明使用日期,超过4周需丢弃;最后做好药效监测,如果血糖有异常波动,则应检查胰岛素是否失效。
结语
总之,胰岛素的储存与注射需要从细节处做好把控,糖友需严格遵循控温、轮换、一次性使用针头、摇匀、停留及自查等六大守则,以此避免由于操作不当而导致药效下降或者引起并发症。另外,糖友还应定期复诊并监测血糖,根据医嘱用药,才能更好地确保治疗的安全。通过科学的管理,糖友可以让胰岛素的疗效最大化,并减少并发症的风险,从而保障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