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许多人被肩膀疼痛困扰,抬手梳头困难、夜间翻身剧痛,甚至影响日常穿衣。但你知道吗?同样是肩膀痛,病因可能截然不同——西医将这类疾病分为“肩周炎”与“肩袖损伤”两大类,而中医则认为应该属于“肩痹”或“筋伤”。
一、病因溯源:一为“黏连”,一为“撕裂”
中医认为,肩周炎属“痹症”范畴,核心病机是气血瘀滞、筋脉失养。《黄帝内经》提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多因年老体衰、肝肾不足,或长期劳损、风寒湿邪侵袭,导致肩关节囊纤维化黏连,形成“冻结肩”。就像生锈的齿轮,关节活动被“卡住”,疼痛呈持续性钝痛,夜间加重。治疗以舒筋活络、祛风散寒、调和气血为主。而肩袖损伤则与“筋伤血瘀”相关,多因外伤、慢性劳损或退行性变导致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肩袖肌腱部分或完全断裂,表现为特定角度抬臂痛(60°-120°“疼痛弧”),伴随弹响或无力感,严重时肌肉萎缩。
二、四招自测:快速区分两种肩痛
1. 触诊压痛点:一摸便知
肩周炎:肩关节周围广泛压痛,触摸时有“僵硬感”,像摸到一块硬板;
肩袖损伤:压痛点集中于肱骨大结节处(肩峰下),按压时可能诱发弹响或剧痛。
2. 活动受限模式:一动辨病
肩周炎:肩关节各个方向活动均受限,如无法梳头、反手摸背,甚至手臂外旋小于30°;肩袖损伤:仅特定动作受限(如抬臂、外展),但被动活动(他人帮助抬臂)疼痛减轻。
3. 疼痛时间与性质:一痛知因
肩周炎:疼痛呈持续性钝痛,夜间加重,受凉后加剧,热敷可缓解;肩袖损伤:疼痛为锐痛或刺痛,活动时加重,休息后减轻,可能伴随无力感。
4. 舌脉与体质:中医辨证辅助
肩周炎: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提示气血瘀滞);肩袖损伤:舌边有瘀点,脉涩(提示血瘀阻络)。
三、中医调理:分型施治,标本兼顾
肩周炎以松解黏连,通络止痛为主。可针刺肩髃、肩髎、肩贞(肩三针)配曲池、外关、合谷等,采用温针灸或电针,促进气血运行;也可以用“摇法”缓慢旋转肩关节,配合“拿法”放松三角肌,逐步扩大活动范围,放松肌肉,松解黏连。加上中药内服桂枝加葛根汤(桂枝、白芍、葛根、生姜)、独活寄生汤等温经散寒,外敷可用七厘散(血竭、乳香)活血化瘀、艾叶热敷包,通过局部渗透改善循环,缓解疼痛。每日进行康复训练“钟摆运动”和“爬墙法”,活动肩关节。
肩袖损伤则以修复筋骨,强健肌群为主。可针刺肩翼阿是穴、后溪、合谷配条口穴,行针时让患者活动肩关节,激发经气;用推拿手法轻柔按揉肩袖肌群冈上肌和冈下肌,避免暴力扳法加重损伤;内服可用葛根汤合桃红四物汤(葛根、桃仁、红花、当归)益气活血,外敷黑膏药(含透骨草、伸筋草)舒筋通络;用弹力带进行“外展抗阻训练”,强化冈上肌,配合“站桩”稳定肩胛骨。结合中医如八段锦、太极等,逐步恢复肩关节活动度。
四、日常护理:防寒保暖,科学锻炼
饮食调养:肩周炎宜多吃温补食物,如当归生姜羊肉汤、核桃黑芝麻糊,忌生冷;肩袖损伤需补充胶原蛋白,如猪蹄汤、银耳羹,促进肌腱修复。肝肾不足者可食用黑豆、核桃、枸杞等补益食物。
运动禁忌:运动要循序渐进,不可过度。肩周炎要避免突然用力拉伸,防止关节囊撕裂;肩袖损伤禁止做“投掷动作”(如打保龄球),减少肩峰下撞击风险。
日常保健:肩周炎可选隔姜灸大椎穴,温阳散寒;肩袖损伤则用温和灸阿是穴(痛点),活血化瘀。无论肩周炎还是肩袖损伤都应注意保暖,避免肩部受凉,睡眠时遮盖肩部,阴雨天减少外出。减少提重物或长时间保持单一姿势,避免劳累,适当休息。
五、何时需就医
若出现疼痛持续超过2周未缓解;肩部肌肉明显萎缩(如三角肌凹陷);无法完成日常动作如穿衣、吃饭;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需及时就诊。
肩膀痛虽是小病,但辨错病因可能延误治疗。中医强调“辨证施治”,需辨明自身疾病方可进行治疗,切不可盲目用药,日常注意保健,多数患者能显著改善症状。若疼痛持续或加重,务必及时就医,避免小病拖成大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