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认识血脂:血管健康的“晴雨表”
血脂是血液中的脂肪总称,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等成分。这些物质原本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但一旦超标就会成为“血管杀手”。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俗称“坏胆固醇”,像垃圾搬运工,将脂肪堆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斑块。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俗称“好胆固醇”,像清道夫,清理血管垃圾。
甘油三酯(TG):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脂肪,过高会增加胰炎风险。
2023年国家卫健委《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建议:
健康人群总胆固醇应<5.18 mmol/L,甘油三酯<1.7 mmol/L;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LDL-C需<2.6 mmol/L;
冠心病/脑梗患者LDL-C需<1.8 mmol/L,重症患者甚至需降至1.4mmol/L以下。
二、饮食革命:吃对食物降血脂
1.“三减”原则
减饱和脂肪:每日红肉不超过50克,少吃动物内脏、奶油(如100克猪肝含胆固醇356毫克)。
减精制糖:含糖饮料、糕点会使甘油三酯飙升,建议每日添加糖<25克。
减盐:高盐饮食损伤血管壁,每日食盐不超过5克(约一啤酒瓶盖)。
2.“三增”原则
增膳食纤维:燕麦、魔芋、苹果可吸附胆固醇,促进其排出(每日25-30克膳食纤维)。
增Omega-3脂肪酸:每周吃2次三文鱼或每天10克核桃,可降低甘油三酯15%-30%。
增植物蛋白:大豆、豆腐含大豆异黄酮,可替代部分红肉。
3.烹饪技巧
凉拌用橄榄油,炒菜用菜籽油,避免高温油炸。肉类先焯水去脂肪,蔬菜急火快炒保留营养。
三、分层管理:一人一策控指标
1.低危人群(无基础病且危险因素≤1项)
目标:LDL-C<3.4 mmol/L
策略:饮食运动为主,如每天快走30分钟+晚餐用杂粮替代白米饭。
2.中危人群(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2项)
目标:LDL-C<2.6 mmol/L
策略:饮食+中等强度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每3个月复查。
3.高危人群(冠心病/脑梗/颈动脉斑块患者)
目标:LDL-C<1.8 mmol/L
策略:药物(如他汀类)+生活方式干预,必要时联合PCSK9抑制剂。
四、运动处方:动得科学才有效
1.有氧运动
最佳方案:每周5次快走/游泳,每次30-40分钟(心率维持在110-130次/分钟)。
小技巧:上班族可利用碎片时间,如爬楼梯10分钟、午间散步15分钟。
2.抗阻训练
推荐动作:哑铃侧平举、弹力带深蹲,每周2次,每次8-12组。
注意:老年人可改用矿泉水瓶或自重训练,避免受伤。
五、药物治疗:科学用药保安全
1.常用药物
他汀类(如阿托伐他汀):降低LDL-C30%-50%,需长期服用。
PCSK9抑制剂:适合他汀不耐受者,每月注射2次即可降低LDL-C约60%。
贝特类(如非诺贝特):专降甘油三酯,但与他汀联用需警惕肌肉损伤。
2.用药注意事项
定期检查肝功能(每3-6个月)、肌酸激酶(如出现肌肉酸痛)。
避免用西柚汁送药,可能增加副作用风险。
六、避开误区:这些错误别再犯
误区一:“吃素就能降血脂”
真相:过度素食会导致蛋白质不足,反而影响代谢。建议每天1个鸡蛋+200毫升低脂奶+50克瘦肉。
误区二:“血脂正常就停药”
真相:擅自停药会导致指标反弹,心梗风险增加3倍。
误区三:“瘦子不会得高血脂”
真相:30%的瘦人因遗传或甲减导致血脂异常,仍需定期检测。
误区四:“保健品替代药物”
真相:普通鱼油Omega-3浓度仅30%,治疗级药物浓度高达90%。
七、特殊人群管理:精准施策更安全
糖尿病患者
控糖目标:空腹血糖<7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
降脂优先:LDL-C比血糖更重要,需<2.6mmol/L。
慢性肾病患者
目标:LDL-C<1.8 mmol/L,同时控制蛋白质摄入(每日0.6-0.8克/公斤)。
孕妇及老年人
孕妇:慎用降脂药,以饮食控制为主(如多吃深海鱼、核桃)。老年人:优先选择中低剂量他汀,避免联合用药。
八、监测与管理:守住健康防线
检测频率
健康人群:每2年1次;
高危人群:每3-6个月检测LDL-C和肝功能。
自测小工具
家用血脂仪:可测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误差范围+10%;智能手环:监测静息心率>80次/分钟提示代谢异常。
结语
血脂管理是一场“终身战役”,但并非难以攻克。通过个性化目标设定+科学饮食+合理运动+规范用药,80%的心脑血管疾病可有效预防。记住:LDL-C每降低1 mmol/L,心梗风险下降22%。从今天开始,为自己制定一份专属控脂计划,让血管保持“年轻态”,拥抱健康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