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传染病始终是威胁健康的重要因素。掌握系统的传染病防护知识与科学护理方法,是每位家长守护孩子健康的必修课。本文将从传染病防护和科学护理两大核心维度展开,为家长提供专业、实用的指导。
传染病防护体系构建
免疫屏障的科学建立
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除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如乙肝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能为儿童构建基础免疫防线外,针对流感、肺炎球菌等常见儿童传染病的非免疫规划疫苗,家长应合理选择。例如,6月龄至5岁儿童是流感的高危人群,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可降低感染风险;2岁以下儿童易感染肺炎球菌,接种 13 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可有效预防侵袭性疾病。
接种前需详细告知医生孩子的过敏史、疾病史,尤其是鸡蛋过敏者接种流感疫苗需谨慎评估。接种后严格执行留观制度,在接种点观察 30 分钟,确认无急性过敏反应后再离开。
日常防护的规范执行
日常防护需从细节入手,形成习惯化的防护体系。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开窗通风至少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规范洗手流程,使用七步洗手法,在饭前便后、外出回家、接触公共物品后,确保手部清洁无死角。
健康监测的持续跟进
家长应建立常态化健康监测机制,每日定时测量儿童体温、观察精神状态与饮食情况。对于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生活环境的儿童,更需加强晨检与午检。测量体温可采用耳温枪、额温枪等非接触式体温计。发现发热(腋温≥37.3℃)、皮疹、咳嗽、呕吐、腹泻等早期症状,立即采取居家隔离措施,并及时就医诊断,防止病情延误与传染扩散。出现特殊症状,如:高热不退、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呼吸困难、抽搐、剧烈头痛、呕吐等,必须立即就医。
科学护理方法解析
隔离护理的规范操作
当儿童确诊传染病后,规范的隔离护理至关重要。根据传染病类型,选择隔离区域,如病毒性结膜炎需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脸盆等物品,水痘患者需单独居住直至皮疹全部结痂。确保病儿使用单独餐具、毛巾等生活用品,并定期消毒,餐具可采用煮沸消毒 15 分钟,毛巾可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
护理过程中,家长需严格执行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勤洗手,接触患儿前后都要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家属照顾患儿的同时也要注意自身休息、营养和防护,避免自己累倒或被传染。
症状护理的精准实施
家长在家中常备安全、基础的儿童药品和物品,如:电子体温计、儿童适用的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炉甘石洗剂、无菌纱布/棉签等,一定要遵医嘱使用并定期检查药品有效期。体温<38.5℃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部位,每次 10 - 15 分钟;体温≥38.5℃或伴有明显不适时,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绝大多数儿童常见传染病是病毒性的,抗生素无效,滥用有害;而细菌性感染才需要抗生素,必须由医生诊断后使用,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咳嗽咳痰时,指导儿童正确排痰,可采取空心掌由下向上、由外向内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使用雾化吸入治疗稀释痰液。
关注心理护理
生病的孩子极易陷入害怕、焦虑或烦躁的情绪漩涡。进行隔离和症状护理时,用他们能听懂的话语解释病情和治疗,消除未知带来的恐惧,提供切实的心理慰藉。尤为关键的是,家长自身需情绪稳定,是孩子战胜病魔最强大的精神支撑。
康复护理的全面跟进
急性期症状发作时,如发热、呕吐、腹泻等,水分和电解质补充至关重要,甚至比食物更重要。在发病期间,可遵医嘱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或清水/母乳(婴儿),防止脱水。孩子不想吃不必强迫,但要保证水分。
传染病痊愈后,康复护理同样不容忽视。病后儿童身体虚弱,需逐步恢复正常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可先从散步等轻度活动开始,逐渐增加活动量。饮食上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牛奶、新鲜蔬菜、水果,帮助增强体质。
同时,密切观察康复期有无并发症出现,如心肌炎可能表现为乏力、心悸,肾炎可能出现水肿、尿量减少等。定期复查相关指标,如血常规、尿常规、心肌酶谱等,确保身体完全康复,为免疫系统重建提供充足时间与条件。
结语
儿童传染病防护与科学护理既需要家长掌握专业知识,更要求将科学方法融入日常生活细节。通过构建完善的防护体系、实施精准的护理措施,我们不仅能有效降低儿童传染病发生风险,更能在疾病发生时提供专业护理,助力孩子快速康复。守护儿童健康之路任重道远,唯有持续学习、科学应对,才能为孩子的成长筑牢健康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