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常接诊中,基层医生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患者反复来看头晕、胸闷、心慌、胃胀、失眠,做了各种检查都没有明确的问题,但症状总是挥之不去。其实,这些身体上的不适,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元凶”——焦虑症。焦虑症并不是少数人的问题,而是越来越常见的心理疾病。据统计,我国约有5%-10%的人群在一生中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焦虑障碍。在基层,特别是社区、乡镇等环境中,焦虑问题更容易被“身体病”掩盖,导致许多人长期在不同科室辗转求医,却忽略了问题的根源。
焦虑症不是“想太多”,而是身心都在报警
很多人以为“焦虑”只是心里烦、想多了,忍一忍、转移一下注意力就会好。但实际上,焦虑症不仅仅是情绪问题,更是一种“心理—身体一起出问题”的状态。
常见的身体症状包括:心跳快、总感觉心慌;胸口发闷,有时像透不过气;胃口不好、胃胀、恶心,甚至容易腹泻;头晕、头重脚轻,感觉自己像漂着走;肩背部紧张、肌肉僵硬;睡眠浅,总做梦,早醒,甚至整晚睡不着。
常见的心理表现包括:总是为一些小事过度担忧,比如家里的电饭锅是否关了、孩子出门安不安全;情绪容易紧张、烦躁、坐立不安;很难集中注意力,总感觉心里悬着一块石头;明知担心没道理,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对未来莫名地悲观,总是预感“会出事”。
这些症状往往不是一下子全都有,而是慢慢出现、慢慢加重。最初可能只是觉得最近睡不好、心烦,但几个月后就会出现身体反应,甚至让人误以为得了心脏病、胃病、脑供血不足等问题。
如何判断是焦虑而不是其他疾病
焦虑症常常“伪装”成身体问题,比如胸闷、气短、头晕、胃不舒服等,检查却查不出病因。很多人因此在多个科室反复就诊,却始终找不到答案。
那么,怎么判断这些症状是不是焦虑引起的呢?你可以问问自己:最近是否总是睡不好、早醒或整晚睡不安稳?是否总为小事担心,想控制却控制不住?是否经常紧张、坐立不安,找不到明确原因?是否身体有不适,但检查却没问题?是否这些问题已经影响了你的生活和情绪?
如果以上问题中有两项或以上持续两周以上,建议尽早到正规医院的精神心理科做一次心理筛查。
应对焦虑,从认识、接纳、调节三步走起
第一步:认识到自己处在焦虑状态
只有正视焦虑,才可能开始改变。可以通过写日记、和信任的人聊天、记录每天的情绪,帮助自己从混乱的情绪中理出头绪。有时候,仅仅是把焦虑“说出来”,就已经缓解了30%的负担。
第二步:接纳情绪,而非对抗焦虑
很多人一焦虑就想“赶紧摆脱”。但越抗拒,越加重。真正有效的方式是接纳情绪的存在,告诉自己“我现在紧张,这是正常的反应”。允许情绪的来去,不自责、不压制,反而更容易缓解焦虑。
第三步:身体带动情绪,进行积极调节
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适当运动,是调节情绪的基础。每天坚持散步、晒太阳、减少刺激物摄入,能有效缓解焦虑反应。配合简单的放松练习,如腹式呼吸法:找一个安静的环境,坐着或躺着,把手放在肚子上,慢慢吸气让肚子鼓起来,然后缓慢呼气。每天练习10分钟。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尝试社区健身操、冥想、太极等轻缓的运动,对缓解焦虑情绪有非常好的帮助。
什么时候需要专业帮助
不是所有的焦虑都能靠“自己调节”解决。如果症状已经影响到了你的日常生活,比如无法专注工作、严重失眠、频繁出现莫名惊恐感、甚至出现悲观的念头,那就应当尽快寻求专业心理科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目前,许多社区医院、区级医院都开设了精神心理门诊,即使没有心理咨询师,也有医生可以开具一些适当的辅助药物,如抗焦虑药或睡眠调节药,帮助你度过最难熬的时期。早期使用药物并不等于要长期服药,大多数人在专业指导下用药3~6个月即可明显改善,之后可以逐渐停药,避免病情反复。
焦虑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不了解、不重视,甚至羞于启齿。在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焦虑的时刻。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及时识别它、接受它、并采取科学的方法去应对它。对于社区居民来说,焦虑不再是“城里人才有的毛病”。它也可能出现在每一个压力之下的普通人身上。而我们要做的,不是否认,而是学会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也照顾好自己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