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海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  发布时间:2025-07-22
1167

面对渐冻症这一挑战,患者和家人在身体与精神上承受着巨大压力。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安全、温和的中医外治法能够给患者带来一份温暖的守护。

中医视角下的渐冻症与艾灸保健

中医将渐冻症归为“痿证”范畴,认为其根本与中医之脾、肾、肝三脏亏虚,尤其是阳气不足关系密切。阳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主温煦、推动、固摄。阳气虚衰,则肌肉失于温养,筋骨失于濡润,导致肌肉萎缩无力、活动困难。此外,气血运行不畅也是重要的病理环节。

艾灸的主要作用在于:1.温通经络,驱散寒邪:能有效驱散体内寒湿之气,改善肢体冰冷感。2.补益元气,扶助阳气:尤其适用于脾肾阳虚的患者,补充生命能量。3.行气活血,化瘀通络:热能推动气血运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麻木、僵硬。

艾灸选穴原则主要有:选用具有强壮根本的穴位如足三里、关元/气海、肾俞;选用具有温通经络,缓解僵硬的穴位如合谷、曲池、阳陵泉、悬钟。选用具有改善局部症状的穴位如针对感觉寒冷、僵硬明显的肢体部位,可选择局部穴位或阿是穴(压痛点);选用具有提升正气的穴位如大椎(避免过热)。具体操作建议以温和灸为主,选用艾条操作:首先嘱咐患者或在家人帮助下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点燃艾条,手持或使用艾灸盒(适合家属操作或患者自理)。其次将艾条或艾灸盒置于距离穴位皮肤约2~3厘米(约两指宽)处,以患者感觉温热舒适、无灼痛感为度。若感觉减退患者需小心,家属需用自己的两手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测试温度,同时频繁询问/观察患者反应。每个穴位灸10~20分钟。总时长不宜过长(不超过1小时)。施灸过程中,及时询问患者感受并调整距离。艾灸的优点在于操作简便,温度相对恒定,不易烫伤,热力渗透温和、持续。艾灸的频率初期可隔日1次或每周2~3次。观察反应后,可遵医嘱调整。一般保健每周1~2次亦可。避免每天长时间灸,防止“上火”或耗气。对于艾灸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皮肤感觉严重减退或缺失区域、皮肤破损/感染/溃疡处、高热期间、极度虚弱衰竭时、出血倾向未控制者、无法表达感觉者应严禁自行施灸。严防烫伤,感觉异常者必须由家属操作,持续监控温度,使用隔热垫(如薄毛巾),优先选用有隔热网的艾灸盒。随时观察皮肤颜色(发红正常,发白或起泡是烫伤信号)。施灸法应在通风良好,远离易燃物,能够妥善熄灭艾条(放入水中浸灭)的场所开展。

中医视角下的渐冻症与推拿保健:

肌肉僵硬、痉挛、关节活动受限是渐冻症突出的痛苦。中医认为这与“经筋拘急”“气血不通”相关。推拿主要作用在于:

1.疏通气血,柔筋缓急。2.舒筋活络,解痉止痛:直接放松,缓解痉挛带来的疼痛和僵硬感。3.行气活血,促进循环:改善局部微循环,增加组织供氧、供血。4.滑利关节,维持活动度:被动活动关节,防止挛缩。5.调节神经功能:温和刺激能调节神经系统兴奋性,可能有助于减轻肌张力。6.身心放松:舒适的推拿能显著缓解焦虑。

推拿的原则有:手法要轻柔、舒缓、持久。力度上以患者感觉舒适、微有酸胀感或无不适为度。不要追求“痛才有效”或大力揉捏。节奏应缓慢、均匀、有节律。方向上一般沿肢体向心脏方向(促进静脉回流),或沿经络走向。时间上每次全身推拿约20~40分钟,局部按摩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进行。

常用的推拿手法有:1.滚法:用手背近小指侧部分或小指、无名指、中指的掌指关节突起部着力,通过腕关节连续的屈伸、外旋活动,连同前臂的内外旋连续动作。适用于肩背、腰臀、四肢肌肉丰厚处。滚法作用力较深透,能放松肌肉,促进气血运行。操作时紧贴皮肤,滚动时压力均匀,动作协调连续,频率约120~160次/分钟。2.揉法:用手指罗纹面(指揉)、大鱼际或掌根(掌揉)吸定于穴位或部位,做轻柔缓和的回旋揉动。揉法应用最广,适用于全身各部位。操作的关键在于手腕放松,压力轻柔,动作协调有节律,带动皮下组织运动,不产生摩擦。3.拿法: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其余四指相对用力,提捏或揉捏肌肤或穴位。适用于颈项、肩部、四肢。操作时动作要缓和而有连贯性,用力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不可突然用力或使用暴力。4.拍法:用虚掌(拍法)有节奏地拍打体表。适用于肩背、下肢。5.被动运动:在肌肉放松后,家属帮助患者缓慢、轻柔地活动各关节。

推拿应注意:皮肤破损、炎症、皮疹、血栓形成区域、骨质疏松部位严禁推拿;力度上强调轻柔,注意保护脊柱,侧翻时动作要慢、稳,保护好头颈部。晚期患者或呼吸功能差者避免俯卧。如患者出现皱眉、呻吟、躲避、呼吸急促、面色改变等不适信号,立即停止推拿。操作过程中持续询问患者感受,及时沟通交流,优化调整。

实践中的整合与智慧

强调艾灸与推拿的配合,可先轻柔推拿放松肌肉,再进行艾灸。早期患者可重点在僵硬不适部位自行操作;中期患者依赖性增加,操作以家属为主,重点维持关节活动度、缓解僵硬疼痛;晚期患者操作需极其轻柔谨慎,以抚触、极轻摩法为主。家属应注意患者体位摆放和呼吸支持。家属操作过程也是绝佳的亲情交流时光,家属的抚触、温柔的话语、专注的陪伴,本身就有强大的疗愈力量。保持积极、平静、充满关爱的氛围。应将必要的简单记录与患者反馈在复诊时带给中医师参考,以便调整方案。如患者病情出现任何变化或疑问,请及时咨询专业医护人员。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8
来源:佛山复星禅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