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大娟  单位:达州市达川区平滩镇卫生院  发布时间:2025-08-29
397

夏日的午后,诊室里传来一阵急促的咳嗽声,3个月大的婴儿小脸涨得通红,呼吸时胸口急促起伏,像拉风箱一样发出“呼哧呼哧”的声音。家长焦急地询问:“孩子咳了三天,今天突然喘不上气,这是怎么了?”经过检查,医生给出的诊断是“毛细支气管炎”。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疾病,却是婴幼儿最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之一,尤其在秋冬季节,它像潜伏的“呼吸刺客”,威胁着许多孩子的健康。

疾病定义

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下呼吸道炎症,主要累及肺部最细小的支气管——毛细支气管。这些管道原本只有几毫米宽,一旦发炎肿胀,就会像被捏住的气球,阻碍空气流通。患儿常表现为频繁咳嗽、喘息、呼吸急促,严重时可能出现口唇发紫、拒奶甚至呼吸困难。这种疾病尤其“偏爱”2岁以下的婴幼儿,尤其是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因为他们的气道更狭窄,免疫力尚未完善,病毒入侵后更容易引发强烈反应。

致病元凶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毛细支气管炎?约80%的病例由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引起,这种病毒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播,在幼儿园、家庭中极易扩散。其他如鼻病毒、腺病毒等也可能成为“帮凶”。许多家长误以为孩子只是“感冒加重”,实际上,当病毒从鼻咽部向下蔓延至肺部,原本轻微的流涕、低热就会升级为剧烈咳嗽和喘息。值得注意的是,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或免疫力低下的孩子,病情可能进展更快,甚至需要住院治疗。

识别宝宝患病信号

识别毛细支气管炎的关键在于观察呼吸状态。健康婴儿每分钟呼吸约30-40次,而患病时可能达到60次以上,呼吸时锁骨、肋间隙出现凹陷,鼻翼扇动,像奔跑后的小狗一样喘气。部分孩子还会出现“三凹征”——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向内凹陷,这是气道阻塞的典型表现。如果发现孩子喝奶时频繁停下喘气,或夜间因呼吸不畅无法安睡,务必提高警惕。

避免误区,合理治疗

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家长常陷入两大误区:一是滥用抗生素,二是盲目使用止咳药。事实上,这种疾病由病毒引起,抗生素并无效果,而强力镇咳可能抑制痰液排出,反而加重病情。目前医学界的共识是“支持治疗为主”——通过雾化吸入扩张气道,用吸球清理鼻腔分泌物,必要时给予氧气支持。家庭护理中,可将孩子竖抱拍背帮助排痰,保持室内湿度在50%-60%,少量多次喂水或母乳防止脱水。约70%的患儿经正确护理后1-2周可逐渐康复,但早产儿或有心肺基础疾病的孩子需更密切的医学观察。

做好预防措施,守护宝宝健康

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母乳喂养能传递抗体,降低感染风险;家庭成员回家后洗手、换衣再接触婴儿,可减少病毒传播;流感季节避免带婴儿去人群密集场所。近年来,针对高危婴儿的预防手段不断升级,比如在RSV流行季前注射单克隆抗体帕利珠单抗,或孕妇接种RSV疫苗,都能显著降低重症发生率。对于反复喘息发作的患儿,需排查过敏因素,避免接触尘螨、宠物毛发等诱发物。

警惕并发症,防止病情恶化

面对孩子急促的喘息声,家长难免心焦,但过度恐慌并无必要。毛细支气管炎虽是婴幼儿期常见病,但绝大多数预后良好。需要警惕的是,约30%的患儿日后可能发展为哮喘,特别是家族有过敏史或湿疹史的孩子。若一年内喘息发作超过3次,建议尽早就诊评估。

此外,部分患儿也可能出现急性并发症,如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肺气肿、肺不张、支气管肺炎等,家长对此需提高警惕。

孩子的每一次咳嗽都牵动父母的心,而科学认知是抵御疾病的最佳盾牌。在病毒肆虐的季节,保持环境清洁、接种适宜疫苗、学会观察呼吸状态,就能为稚嫩的生命筑起第一道防线。当春风再次拂过窗棂,我们希望听到的,是孩子们畅快的欢笑,而非艰难的喘息。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