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医院病房的紧张环境中,对危重患者的救治就像是一场与时间争夺生命的竞赛。在这场竞赛中,血管扮演着生命线的角色,其重要性显而易见。有效的血管保护不仅能够增强治疗效果,还能显著减轻患者的痛苦,并降低并发症的风险。那么,对于危重患者的血管保护,我们有哪些关键的知识点需要掌握呢?
为何危重患者的血管需要特别关注
危重患者往往面临复杂且严重的病情,身体处于极度脆弱的状态。他们可能需要频繁接受输液、输血、药物注射等治疗。穿刺本身可能导致血管壁的损伤,这种机械性损伤可能引发局部炎症反应。此外,由于血管壁的完整性受损,患者可能会面临更高的血栓形成风险。在免疫力低下的患者群体中,这种风险尤为显著。此外,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出血的风险更高,这对血管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血管损伤的常见类型及其危害
1.机械性损伤
(1)穿刺失误:由于操作不熟练或技术不当,穿刺针可能刺破血管壁,导致局部出血或形成血肿。在严重情况下,还可能损伤神经和组织,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碍。(2)导管移位或脱落:患者在活动或护理过程中,如果导管固定不当,可能导致导管移位或脱落。这不仅会影响治疗的效果,还可能再次损伤血管,增加患者的痛苦。
2.化学性损伤
(1)药物刺激:某些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或高浓度的电解质溶液,直接注入血管可能会刺激血管内膜,引起静脉炎,导致血管壁的炎症和损伤。(2)药物外渗:在输液过程中,如果药物意外外渗到血管外,会对周围组织造成化学性损伤,严重时可能导致组织坏死。
3.感染
(1)局部感染:如果穿刺部位的消毒不彻底或护理不当,可能导致细菌感染,出现红肿、疼痛、发热等局部炎症症状。(2)全身感染:局部感染如果不及时控制,可能扩散至全身,引发败血症等严重全身性疾病,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
4.血栓形成
(1)静脉血栓:在长期卧床的危重患者中,由于血液流动缓慢,容易在静脉内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能随血液流动至肺部,引发肺栓塞,这是一种潜在的致命并发症。(2)动脉血栓:动脉穿刺或介入治疗后,可能会在穿刺点附近形成动脉血栓。如果血栓阻塞了血流,可能导致肢体缺血,严重时甚至引起组织坏死。
危重患者血管保护的策略与措施
1.精确选择穿刺点
对于长期需要静脉输液的患者,应优先考虑上肢粗直且弹性佳的血管,例如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为了避免在关节区域、下肢血管或存在病变的血管中实施穿刺,应谨慎选择穿刺点。
2.精湛的穿刺技巧
为了确保穿刺操作的精确性和安全性,护理人员必须精通穿刺技巧,并致力于实现单次穿刺的成功,从而降低对血管的潜在伤害。在实施穿刺之前,必须对患者的血管健康状况进行彻底的评估,并据此选择最适宜的穿刺针型号和最佳穿刺角度。
3.导管的正确固定
在完成穿刺操作并取得成功后,妥善固定导管至关重要,以避免其发生移位或意外脱落。固定导管时,可以选择使用透明的敷料或粘性胶带,这样可以确保固定既稳固又不会给患者带来不适。
4.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在进行静脉输液时,必须根据所用药物的特性以及患者的具体健康状况来调整滴注速率。对于具有强烈刺激性的药物,推荐使用中心静脉导管或输液泵实施慢速滴注,以显著降低药物对血管的刺激作用。
5.加强护理监测
护理人员在执行穿刺操作后,应持续监控穿刺点,留意任何红、肿、疼痛、出血或液体渗出等异常迹象。一旦察觉到任何不寻常的症状,应迅速实施必要的应对策略。
对于需要长期进行静脉输液的患者,定期更换穿刺点是一项重要的预防措施,这样可以防止对同一部位的重复穿刺。同时,应关注患者的整体状况,如发热、寒战等感染症状,以及肢体肿胀、疼痛等血栓形成的迹象。
6.防范感染
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标准,确保穿刺前后消毒彻底,以维护穿刺点的卫生和干燥,减少感染风险。
在维护输液系统的过程中,应定期更新输液设备和敷料。一般来说,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敷料应每2至3天更换一次,而中心静脉置管的敷料则建议每周更换1至2次。一旦敷料出现潮湿、污染或松动,应立即进行更换。
7.促进血液循环
在长期卧床的患者护理中,定期实施肢体运动,包括翻身和按摩,是至关重要的。这些活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从而有效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此外,利用气压治疗仪等辅助设备,对患者进行间歇性压力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用以增强血液回流。
总之,危重患者的血管护理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它需要医护人员、患者和家属的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