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锋  单位: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玉山镇金山卫生院  发布时间:2025-08-14
11080

许多人都遭受过胃部不适的困扰,慢性胃炎便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它病程较长,容易反复,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很大影响,西医治疗慢性胃炎虽有一定效果,但中医在辨证治疗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优势。中医通过对患者症状、体征等多方面的综合判断,将慢性胃炎分为不同证型,然后针对性地进行治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下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吧。

脾胃虚弱型:调补脾胃,增强消化力

脾胃虚弱型的慢性胃炎患者常常会出现胃脘部隐隐作痛的情况,这种疼痛在空腹时会较为明显,一旦进食后则能稍有缓解,可过不了多久又会隐隐作痛起来。平时饭量较小,没吃多少东西就会觉得胃脘胀满,食欲也总是不佳,看到美食也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不是很好,容易感到疲倦乏力,肢体沉重,而且大便多为稀溏不成形的状态。针对脾胃虚弱型的慢性胃炎,中医在治疗上主要是调补脾胃以增强消化力。会使用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等中药材进行配伍,党参能补中益气,白术可健脾燥湿,茯苓能利水渗湿,炙甘草能调和诸药且有补脾益气之功。将这些药材按一定比例配制成中药汤剂,坚持服用,可逐渐改善脾胃虚弱的状况,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从而提升消化能力,缓解胃脘疼痛、胀满等不适症状。

肝胃不和型:疏肝理气,缓解胃部不适

肝胃不和型的慢性胃炎患者,往往会有胃脘胀满且疼痛的表现,这种疼痛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而有所波动,比如在生气、焦虑或者情绪不佳的时候,疼痛会加剧,而当心情舒畅时则会有所减轻。同时还会频繁嗳气,有时还伴有反酸、口苦的症状,情绪上也容易烦躁易怒,难以保持平和的心态。中医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的关键在于疏肝理气,以缓解胃部不适。常用柴胡、香附、白芍、枳壳等中药。柴胡可以疏肝解郁,香附能够理气止痛,白芍养血柔肝,枳壳则可破气消积、化痰除痞。将这些药物合理搭配成方剂,能有效调节肝脏的疏泄功能,使肝气条达,气机通畅,从而减轻胃脘胀满疼痛、嗳气反酸等症状,让胃部恢复舒适状态。

湿热蕴结型:清热利湿,改善胃内环境

湿热蕴结型的慢性胃炎患者,胃脘部会有胀满且疼痛较为明显的症状,同时还会伴有恶心呕吐的感觉,口中总是黏腻不清爽,且口苦口臭。大便的性状也会发生改变,变得黏滞不爽,排便不通畅,小便则短黄。针对这种情况,中医采用清热利湿的方法来改善胃内环境。会选用黄连、黄芩、厚朴、半夏等中药材。黄连和黄芩都有清热燥湿的强大功效,厚朴能燥湿消痰、下气除满,半夏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将这些药材组合成中药方剂,能够有效地清除胃内的湿热之邪,改善胃脘胀满疼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使胃内的湿热环境得到改善,恢复胃部的正常生理功能。

胃阴不足型:滋养胃阴,修复胃黏膜损伤

胃阴不足型的慢性胃炎患者,胃脘部会隐隐灼痛,这种疼痛在空腹时更为明显,而且会感觉口燥咽干,总是想喝水,尤其是喜欢喝冷饮。大便比较干结,排出困难,舌头看起来比较红,舌苔很少甚至没有。中医治疗胃阴不足型慢性胃炎重在滋养胃阴以修复胃黏膜损伤。常用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等中药。沙参和麦冬可以养阴润肺、益胃生津,石斛能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玉竹也有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的作用。将这些药物合理配伍成方,通过服用中药汤剂,能够逐渐滋养胃阴,缓解胃脘灼痛、口燥咽干等症状,修复受损的胃黏膜,使胃部的生理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结语

中医对慢性胃炎的辨证治疗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通过对不同证型的精准把握和个性化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促进胃部功能的恢复。无论是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还是湿热蕴结型、胃阴不足型,都有相应的治疗思路和方法。希望大家能重视慢性胃炎,在中医辨证治疗的帮助下,早日摆脱胃部疾病的困扰。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