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高血压和糖尿病正悄然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隐形杀手”。我国高血压患者超2.45亿,糖尿病患者也突破1亿大关。很多患者因忽视日常健康监测,导致病情加重,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其实,做好日常健康监测,就如同给身体装上“健康警报器”,能及时发现问题。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说说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该如何进行科学的日常健康监测。
一、明确关键监测指标,把握健康信号
血压指标。血压是反映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标志,对高血压患者尤为关键。血压分为收缩压(高压)和舒张压(低压),正常范围是收缩压90-139mmHg,舒张压60-89mmHg。当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就属于高血压。血压波动大,会给心脏、大脑、肾脏等器官带来巨大伤害,比如长期高血压可能引发心力衰竭、脑出血等严重后果。
血糖指标。对于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必不可少。主要关注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正常范围为3.9-6.1mmol/L,餐后2小时应低于7.8mmol/L,糖化血红蛋白正常范围为4%-6%,它能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若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就要警惕糖尿病。持续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和神经,引发糖尿病足、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
其他相关指标。除了血压和血糖,体重、血脂、肾功能等指标也不容忽视。体重超标会加重病情,可通过计算BMI判断,正常范围为18.5-23.9kg/m²。血脂异常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需关注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肾功能检查则能及时发现肾脏是否受损,可通过检测血肌酐、尿素氮来判断。
二、确定合理监测频率,及时发现变化
血压监测频率。血压不稳定的患者,建议每天早晚各测一次,分别在早上起床后、服药前、早餐前,以及晚上睡觉前测量。若血压控制平稳,每周至少选1-2天,早晚各测一次。换季时,像秋冬季节,血压易升高,要增加测量次数。出现头晕、心慌等不适,更要随时测量。
血糖监测频率。血糖监测频率要根据病情和治疗方案调整。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每天需测3-4次血糖,包括空腹、餐后2小时、睡前血糖,必要时测凌晨3点血糖,以防止低血糖。口服降糖药患者,每周测2-4次空腹或餐后2小时血糖。病情稳定者,每2-4周测一次全天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每3个月检测一次。
其他指标监测频率。体重建议每天晨起空腹测量,以便及时调整饮食和运动。血脂检查每3-6个月一次,若血脂异常或服药,需遵医嘱增加次数。肾功能每半年到一年检查一次,异常时缩短检查间隔。
三、掌握正确监测方法,确保数据准确
血压测量方法。推荐使用经国际标准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前休息5-10分钟,不做剧烈运动、不饮酒等。测量时坐姿端正,背部挺直,双脚平放,袖带缠在上臂,下缘距肘弯2-3厘米。每次测2-3次,间隔1-2分钟,取平均值。
血糖测量方法。血糖多通过指尖采血测量。测量前洗净擦干双手,用酒精消毒,待酒精挥发后采血。将血滴在匹配的试纸上,等待血糖仪显示结果。要注意血糖仪和试纸是否匹配,定期校准血糖仪,并妥善保存试纸。
其他指标测量方法。体重测量用普通体重秤,穿轻便衣物站在秤中心读取数值。血脂和肾功能检查需到医院空腹抽血,检查前一晚8点后禁食禁水。
四、结束语
日常健康监测是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病情的重要环节。通过明确指标、确定频率、掌握方法,能更好地了解身体状况。发现问题要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同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希望每位患者都重视日常监测,守护好自己的健康。如有疑问,记得咨询医生,也欢迎分享监测经验,共同应对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