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门诊来了位大哥,捂着屁股直喊疼:“医生,我肛门旁边鼓了个包,一碰就疼,坐都坐不住!”检查发现,他得的是肛周脓肿。这种病虽然常见,但很多人不了解,今天咱们就用最通俗的话,把它讲清楚。
一、肛周脓肿是啥?
咱们先想象一下:肛门周围有很多“小房间”(医学上叫“间隙”),这些“房间”里有脂肪和血管。如果有细菌偷偷钻进去(比如大便没擦干净、吃辣太多导致肛门黏膜受损),就会在里面搞破坏——先是发炎、红肿,接着“房间”里的组织被细菌“吃掉”,变成脓水,最后鼓成一个大脓包,这就是肛周脓肿。
首先,它不是痔疮,别混淆;其次也不是上火,是实实在在的细菌感染,小孩、年轻人、爱喝酒吃辣的人更容易中招。
二、肛周脓肿会发出哪些信号?
1.疼!疼到怀疑人生的那种。一开始是隐隐作痛,像被蚂蚁咬;随着脓包变大,变成持续性跳痛,就像屁股里藏了个小鞭炮,一坐下、排便、咳嗽时就“爆炸”。有患者形容:“走路都得夹着腿,睡觉只能趴着,比生孩子还遭罪”。
2.一看二摸,就能发现异常。看:肛门旁边皮肤发红,像被蚊子叮肿了一片,严重时整个屁股都肿起来。摸:用手轻轻按一下,感觉又热又硬,像按在一颗硬葡萄上;如果脓包熟透了,能摸到软软的“波动感”(像装了水的气球)。
3.全身不对劲:发烧、没力气。如果脓毒跑到血液里,会出现全身症状:体温升高,轻则38℃,重则39℃以上;浑身乏力,吃啥都不香,甚至恶心呕吐。
警惕!这2种情况必须立刻就医:
儿童屁股肿疼(小孩免疫力低,容易扩散);糖尿病患者(血糖高会让感染难控制,可能烂成“马蹄形大脓包”)。
三、为什么会得肛周脓肿?
肛门没擦干净,细菌“安家”了。大便后没擦净,残留的粪渣藏在肛门褶皱里,细菌(比如大肠杆菌)就会趁机钻进肛门周围的“小房间”。建议:
擦屁股从前往后擦(尤其女性);用湿厕纸代替干纸巾,擦得更干净;拉完屎冲个澡,比啥都强!
吃辣、喝酒,把肛门“折腾坏了”。辣椒、酒精会刺激肛门黏膜,让它充血、抵抗力下降,细菌更容易攻破“防线”。临床发现,很多患者发病前刚吃了火锅、烧烤,或者连续喝酒。
特殊人群:免疫力差是硬伤。糖尿病患者:血糖高会让伤口难愈合,感染容易扩散;肛瘘患者:之前得过肛瘘的人,肛门里有“小瘘管”,细菌容易反复进去搞事情;婴幼儿:小孩肛门括约肌发育不全,尿布捂久了容易感染(所以宝宝尿片要及时更换,不要觉得尿片装不下尿了才更换,保持干燥干净,红屁股要及时处理!)。
四、得了肛周脓肿怎么治?
1.手术是唯一出路,别信偏方!
很多人刚开始觉得“抹点药膏、喝凉茶就能消”,结果越拖越严重。记住:肛周脓肿一旦形成,必须切开排脓!
小手术,别害怕:医生会在脓肿上切个小口,把脓水放出来,大部分人局部麻醉就能做,全程20分钟左右。
为什么不能等它自己破?自己破的伤口不规则,容易形成肛瘘(后面还要再挨一刀),而且脓毒可能扩散到全身,引发败血症!
2.术后护理很简单,做好2件事
每天泡屁股:用温水或医生开的药水坐浴,每天2-3次,每次10分钟,能消炎止痛,还能冲掉伤口的分泌物。
清淡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多吃蔬菜、香蕉、酸奶,避免便秘(大便干硬会摩擦伤口,疼到哭);少吃羊肉、辣椒、火锅,这些容易“发脓”。
五、如何预防肛周脓肿?
擦干净,洗勤快。每次大便后用清水冲洗肛门(可用手持花洒),没有条件的话,用湿厕纸擦干净。尤其夏天出汗多,肛门潮湿容易藏菌,每天睡前洗个屁股很重要!
少辣少酒,多菜多水。辣椒和酒精是肛门的“天敌”,能戒就戒;多吃高纤维食物(比如燕麦、西兰花),每天喝1.5-2升水,让大便软乎乎的,减少对肛门的摩擦。
别久坐,多活动。久坐会让肛门血液循环变差,抵抗力下降。建议每坐1小时就起来走5分钟,上班族可以试试“站着办公”,司机师傅备个透气的坐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