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严俊  单位:泸州市合江健欣兴康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13
3746

手术室,一个神秘而严谨的空间,承载着无数生命的希望与重托。对于患者而言,这里最直观的感受往往是“冷”。但这种“冷”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手术室护理中精心设计的环节。今天,我们就来揭开手术室里的那些“小秘密”,带您了解这份“冷”背后的专业考量。

低温环境:手术安全的守护者

手术室的温度通常控制在21℃~25℃,湿度维持在30%~60%。这一标准并非凭空设定,而是基于多重科学依据。

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低于25℃时,常见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繁殖速度显著降低,从而减少手术部位感染风险。同时,低温环境可减少医护人员因长时间站立和紧张操作产生的出汗现象,避免汗液污染无菌区域。此外,适度的低温环境能降低机体代谢率,延缓麻醉药物代谢,帮助患者维持更稳定的生命体征。但针对体温调节能力较弱的儿童、老年患者,或预计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的病例,护理团队会提前将室温调至24~26℃,并采用充气式加温毯、液体加温仪等主动保温设备,结合持续体温监测技术,确保患者核心体温维持在36℃以上的安全范围。

无菌原则:手术室的“铁律”

手术室的“冷”还体现在近乎严苛的无菌管理上。这种无菌要求贯穿于手术室的每一个环节:所有重复使用的手术器械必须经过严格的清洗、消毒流程,并根据材质特性选择高压蒸汽灭菌(适用于耐高温器械)或低温等离子灭菌(适用于精密电子器械);一次性使用的敷料、缝线等耗材必须确保包装完好且在有效期内使用。医护人员进入手术室前必须执行标准的外科手消毒程序,采用“七步洗手法”进行至少3分钟的刷洗,确保手部菌落数符合要求。穿戴无菌手术衣和手套时需遵循特定的无菌技术,确保穿戴过程中不触碰非无菌区域。手术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区域划分,任何非无菌物品严禁跨越无菌区边界,一旦发生或疑似发生污染必须立即更换。

手术室的空气净化系统采用层流技术,通过高效过滤器(HEPA)持续净化空气,使手术区域空气洁净度达到百级标准(即每立方米≤10cfu),相当于每立方英尺空气中≥0.5μm的微粒数不超过100个。这些看似繁琐的措施,实则是现代手术室感染控制的核心内容,是降低术后感染率、保障手术安全的重要保证。

护理细节:温度背后的温情

手术室护士作为患者麻醉前的最后接触者,也是苏醒后见到的第一张面孔,在缓解患者“冷感”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护理团队实施的全方位体温管理策略包括:术前一日访视时详细介绍手术室环境特点,通过心理疏导减轻患者对低温的焦虑;患者转运过程中严格遵循保温原则,使用预热的转运床并加盖38℃恒温保温毯;术中采用食道或膀胱温度探头持续监测核心体温,配合使用充气式加温毯维持患者体温。特别对于全麻患者,由于麻醉药物会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加之体腔暴露散热,极易出现低体温(<36℃),进而诱发寒战、凝血功能障碍甚至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为此,手术室护士会采取综合保温措施:使用输液加温仪将静脉液体加热至37℃,血制品加温不超过43℃,术中体腔冲洗液加热至38~40℃,调节暖风机出风温度,必要时使用循环水毯进行主动加温,确保患者体温始终维持在36.5~37.5℃的理想范围内。

团队协作:无影灯下的默契

手术室的“冷”还体现为高效而冷静的团队配合。洗手护士需在20秒内准确传递器械,巡回护士需同时监护设备参数与手术进程。一台剖宫产手术平均需清点15类器械,而心脏手术的耗材可能超过200种。护士们通过标准化交接和“三查七对”制度,确保每一块纱布、每一根缝针都准确无误。这种“冷”是专业素养的体现,更是对生命的敬畏。

手术室的“冷”是医学与人文的交融。在这里,严谨的规程与细致的关怀并存,冰冷的器械与温暖的责任共生。每一度室温的设定、每一项无菌操作的坚持,都凝聚着手术室护理团队对生命的承诺。或许,这种“冷”恰恰是医疗最温暖的底色。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