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阙穴,就是我们所说的肚脐的脐窝正中央,肚脐是柔弱的部分,日常要注意保护,不可受冷或手抠等,受冷受风后会出现腹痛、腹泻等;且肚脐是胎儿与母体连接的桥梁,素有“先天之本,后天之根”之称,保养好肚脐,就是护好了身体健康的第一关。脐中藏乾坤,作为中医养生之要枢,如此重要的部位,我们应如何运用好此穴进行养生呢?笔者将从中医及现代医学方面进行总结分析。
重识神阙穴的文化内涵
神阙穴,为任脉要穴。《黄帝内经·素问》首载其名,言:“脐者,神阙也”,揭示其作为生命原动力枢纽的特殊地位。北宋王惟一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详述其形态特征:“脐中神阙一穴,禁不可刺”。古人对脐部的崇拜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周易》将脐喻为太极,象征阴阳交汇。道家修炼典籍《黄庭经》记载“脐为命蒂”,将此处视为真气汇聚之所。这种文化意象与医学认知的交融,使神阙穴成为中医养生体系中独具特色的存在。
经典医籍中的养生智慧
温补元阳:《类经图翼》载“神阙行隔盐灸,可回垂绝之阳”,清代医家吴谦在《医宗金鉴》中强调该穴“主治百病,及老人、虚人泄泻”。宋代《针灸资生经》记载隔盐灸法治疗虚寒腹痛,至今仍在临床应用。由此可见,隔盐灸可回阳、救逆、固脱,多用于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小便不利、中风脱证等。
调理三焦:金·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脐“通五脏六腑”理论,清·黄元御《四圣心源》详述脐部与中焦气机升降的密切关系,为现代脐疗奠定理论基础。脐居中主枢,对人体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可激发三焦气化功能,临床上可治疗小便不通、腹水、黄疸等病症。
胎育养生:唐代《千金要方》记载孕妇禁针此穴,而《妇人大全良方》推荐产后艾灸神阙以温宫止血,体现古人生命全周期养护理念。脐通任、督、冲、带四脉,四脉与生殖及妇女的经、带、胎、产息息相关,故脐疗在临床上可用于遗精、阳痿、早泄、小儿遗尿及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滑胎、不孕等疾患。
扶正祛邪,养生延年:脐为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舍,可补脾益肾,为保健要穴,可用于抗衰老,养生延年,虚劳诸疾和预防保健。
现代医学的实证研究
现代研究表明:艾灸神阙穴可提高神经免疫调节;隔药灸神阙可使肠道菌群中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比值趋于平衡,改善肠脑轴功能,调节肠道微生态;持续艾灸神阙穴可延缓衰老;穴位贴敷神阙(含大黄、泽泻等)配合饮食管理,可减脂减重。
实用养生技法详解
艾灸疗法。悬灸法:清艾条距皮肤3cm悬灸,以温热感穿透腹腔为度,每次20分钟。隔物灸:采用生姜片(温中)、附子饼(壮阳)或盐层(引火归元)等介质;现代方法:红外艾灸仪温度控制在45±2℃,避免烫伤风险。
敷贴疗法。经典方:吴茱萸5g、肉桂3g研末,姜汁调敷,治疗小儿遗尿。创新制剂:缓释型脐贴(含丁香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可持续作用12小时。时间医学:根据子午流注理论,脾经当令时(巳时)敷贴效果更佳。
按摩导引。揉腹法:掌根顺时针揉动,配合腹式呼吸。老一辈人最常用这种方法,用药油(可选艾油、姜油等)在肚脐上涂抹,然后用手在肚脐周围进行按揉,尤其适合调治儿童因乳食积滞、外感风寒风热引起的腹泻腹痛、呕吐等情况。提肛法:吸气时收腹提肛,意念聚于脐下,改善盆底功能。站桩要领:重心落于脐下三寸,激活丹田气机。
注意事项与禁忌
严格消毒:脐窝皱褶处易藏菌,艾灸前需用75%酒精棉球环形消毒。
温度控制:糖尿病患者及感觉障碍者慎用热疗,建议采用常温磁疗贴。
特殊人群:妊娠期禁用刺激性疗法,肿瘤患者需辨证施治。
系统调理:配合关元、足三里等穴位,形成养生组合方案。
结语
神阙穴作为人体特殊的生命信息窗口,既承载着“脐带记忆”的先天禀赋,又通过后天调养持续影响健康状态。在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交融中,这一古老穴位正焕发新的生机,为人类健康管理提供独具东方智慧的解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