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佐  单位:眉山市青神县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20
1186

前言:腹壁疝是腹腔脏器或组织通过腹壁薄弱处向外突出形成的疾病,常见于老年人和腹部手术后人群。了解其形成原因有助于预防和治疗。

一、腹壁强度降低

(一)先天性因素

鞘状突未闭、腹白线发育不全等,使腹壁存在薄弱区域,为疝的发生提供了基础条件,一些先天性腹壁疝在婴儿期就可能出现,如先天性脐疝,随着年龄增长,若腹壁未进一步发育完善,疝可能逐渐加重。

(二)后天性因素

 (1)外伤

腹壁受外力冲击、锐器损伤等,腹壁组织受损,完整性被破坏,形成薄弱点或缺损,降低了腹壁的防御能力,为疝的发生创造条件,如因意外事故导致腹壁出现伤口,愈合后腹壁强度减弱,可能引发腹壁疝。

(2)手术切口愈合不良

腹部手术后,切口处组织修复不理想(如切口裂开、组织粘连不良等),会使腹壁强度降低,引发切口疝。据统计,切口疝占腹壁疝的10%-20%,其发生与手术技巧、术后感染、患者营养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

(3)腹壁肌肉萎缩

长期缺乏运动、营养不良等,会导致腹壁肌肉萎缩、变薄,收缩力和支撑力下降,无法为腹壁提供足够支撑,进而引发腹壁疝。例如,长期卧床的老人因腹壁肌肉缺乏锻炼,容易出现肌肉萎缩,从而增加了腹壁疝的风险。

(三)腹内压力增高

这是疝发生的重要诱发因素,长期或反复的腹内压增高,促使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通过腹壁薄弱区域向外突出,常见原因如下:

(1)慢性咳嗽

咳嗽时腹肌收缩,腹内压瞬间升高,长期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引起的频繁咳嗽,会使腹内压反复增高,推动腹腔内容物向腹壁薄弱处膨出,增加腹壁疝的发生风险。

(2)便秘

排便时需用力屏气,使腹内压增加,长期便秘导致腹内压反复升高,长时间的高压状态易导致腹壁疝,尤其是老年人和肠道功能障碍者,便秘引发腹壁疝的风险更高。

(3)肥胖

腹部脂肪堆积过多,增加腹腔内压力,同时肥胖者常伴有腹壁肌肉力量减弱,更容易发生腹壁疝,肥胖人群的腹壁疝发病率是正常体重人群的数倍,且减肥后疝的复发率也可能较高。

(4)妊娠

随着胎儿生长发育,子宫逐渐增大,腹腔内压力升高,尤其是多次妊娠或怀双胞胎等,使腹壁承受更大压力,据统计,约 2% - 10% 的妊娠女性会出现腹壁疝,多在妊娠中晚期发生。

(5)腹水

大量腹水撑起腹腔,使腹内压增高,如肝硬化、心力衰竭等疾病导致的腹水,腹水越多,腹内压越高,发生腹壁疝的可能性越大,且腹水还可能影响腹壁组织的营养供应,削弱腹壁强度。

(6)重体力劳动

进行举重或搬抬重物等重体力劳动时,若姿势不当或负重过大,会导致腹内压急剧上升。经常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如码头工人、建筑工人等),其腹壁疝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三、腹壁组织的生物力学特性改变

(一)组织老化

随着年龄增长,腹壁组织中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等成分逐渐减少,组织弹性和韧性下降,生物力学性能变差,容易发生损伤和破裂,从而引发腹壁疝,老年人腹壁疝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且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二)炎症反应

腹壁组织发生炎症时,会导致组织水肿、细胞破坏等,影响其正常结构和功能,使腹壁强度降低,增加疝的发生风险。例如,腹壁蜂窝织炎、丹毒等感染性疾病都可能诱发腹壁疝。

(三)组织修复能力下降

当腹壁组织受损后,机体修复能力不足,无法使受损组织恢复正常结构和功能,或者修复过程中出现异常,如纤维化、瘢痕组织形成不良等,都会导致腹壁强度无法恢复,进而引发腹壁疝,一些患有糖尿病、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因营养不良、代谢紊乱等,组织修复能力较差,腹壁疝的发病率较高。

结束语

腹壁疝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先天性腹壁缺陷、后天性损伤、腹内压增高、组织老化及修复能力下降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削弱腹壁强度,使其无法承受正常腹腔压力,从而导致腹壁疝。预防上,应关注生活方式,避免长期重体力劳动、慢性咳嗽、便秘等不良因素,合理饮食、适度锻炼以增强腹壁肌肉力量。若出现症状,需及时就医,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和康复,防止病情恶化,以保障腹部健康与稳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8
来源:佛山复星禅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