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抑郁”,很多人首先联想到的是“情绪低落”、“想不开”或“太玻璃心”。然而,抑郁症并不是一时的情绪波动,而是一种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明确界定的常见而严重的精神障碍。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3亿人患有抑郁症。2003年,我国一项对北京市内15岁以上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抑郁障碍患者的终生患病率为6.87%,其中相当比例的患者未能及时得到诊断与治疗。
抑郁症不是“心情差”那么简单
临床上,抑郁症通常表现为持续至少两周的显著心境低落,并伴随社交及娱乐兴趣减退、精力下降、自卑自责、悲观消极等症状。这些表现不同于日常的情绪低潮,其持续性、严重性及对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是其识别的关键。例如:抑郁症患者可能无法维持既往工作效率、无力应对家庭责任,甚至出现轻生念头及自伤自杀行为。
根据DSM-5标准,诊断抑郁症需满足至少5项症状,其中至少包含心情低落或兴趣丧失,并排除其他医学或药物因素引起的类似表现。抑郁症还分为多个亚型,如:重性抑郁障碍、持续性抑郁障碍(恶劣心境)、经前期烦躁障碍与物质药物所致抑郁障碍等。
它有哪些症状?全身都在“报警”
抑郁症不只是心理问题,躯体、认知与行为各方面都可能出现异常。
心理症状:持续的抑郁悲观、焦虑、内疚、自责、快感缺失。
躯体症状:睡眠紊乱(入睡困难、早醒或嗜睡)、食欲改变、慢性疲劳、体重波动、性欲减退。
认知症状:思维迟缓、注意力不集中、自我评价过低,反复出现“无用、无助、无望”的想法。
行为表现:社交退缩,行动速度、效率下降,严重者可能出现自伤或自杀行为。
这些症状不仅危害个体健康,还会大幅度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与人际交往。
为什么会得抑郁症
抑郁症的成因是生物、心理与社会多因素交织的结果:
1. 生物学机制: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脑内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常常存在功能异常,部分患者的海马区与前额叶皮质等脑区也出现结构或功能改变。
2. 心理社会因素:童年创伤、人际关系紧张、职场压力、重大生活变故(如丧亲、失业)均可成为诱因。
3. 遗传因素:具有家族史者患病风险更高,遗传易感性在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
4. 特殊群体风险增加:如青少年、产妇、老年人以及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肿瘤患者)等更易出现抑郁情绪。
它悄悄改变着你的生活
抑郁症的影响远不止个体情绪层面,它几乎渗透到患者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工作/学习效率下降:无法集中注意力、记忆力下降、动力丧失,使工作或学业严重受损。
家庭关系恶化:情绪不稳、易怒或冷漠,使亲密关系受到冲击。
身体健康受累: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风险升高,且治疗依从性差。
自杀风险增加:抑郁症是导致自杀的常见精神障碍,重性抑郁患者中,自杀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抑郁症可以治疗,关键是及时干预
好消息是,抑郁症是可以治疗的疾病。科学干预可显著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CBT)可帮助患者识别并修正负性思维模式;人际心理治疗(IPT)则关注人际冲突对情绪的影响。
药物治疗:常用抗抑郁药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等。医生会根据个体症状与耐受性制定药物治疗方案。
综合管理:规律作息、增加运动、均衡饮食、社交支持等均是康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打破误解,从理解开始
公众对抑郁症仍存在诸多误解:
误区1:“想开点就没事”——抑郁症不是意志薄弱,而是医学上确认的疾病。
误区2:“吃药会上瘾”——抗抑郁药不具有成瘾性,需在医生指导下规律服用。
误区3:“只有精神病才要看精神科医生”——心理健康问题和其他慢性病一样,及时干预更有利康复。
结语
抑郁症不是“玻璃心”,不是软弱,而是需要我们正视的精神疾病。每一个人,都可能在人生某个阶段感受到情绪低谷,但若情绪长期沮丧、且已影响到日常生活,请勇敢求助专业医生。我们也应成为理解与接纳的支持者,用科学认知打破偏见,让更多人走出抑郁的阴霾,重新拥抱生活的光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