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门菌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食源性致病菌,是肠道菌科中最复杂的菌属,常常寄居在人和动物体内,尤其是家禽家畜及宠物的肠道中。感染沙门菌的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食品,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号称食源性疾病的“第一杀手”。
一、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源:主要由于摄入含有大量沙门菌污染的食物,以肉、蛋和乳制品为主。
2.传播途径:经粪口传播。
3.人群易感性:任何人都可能感染沙门菌,尤其是婴幼儿、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者还可能出现危及生命的败血症或脑膜炎等。
4.流行特征:我国以夏秋季为流行季节,7~9月为发病高峰期。
二、临床表现
摄入沙门菌污染的食物后,症状一般在8~24h出现,患者容易出现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急性胃肠炎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腹泻,多数情况下是患者症状轻微,因此很少寻求医疗帮助。然而,严重感染可能导致剧烈腹泻,以及脱水和低血压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因为胃肠炎出现呕吐症状。高烧是沙门菌感染的典型症状,病人的体温可以高达38℃以上。在某些情况下,对儿童、老年人和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危及生命。
三、实验室检测
沙门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孢,有菌毛,绝大部分有鞭毛能运动,一般无荚膜。在食品和部分环境样品中检测沙门菌时要先进行预增菌,再进行增菌培养;病人的粪便或肛拭子标本则可直接进行增菌。再用选择性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发现可疑菌落时挑取可疑菌落进行纯培养后再进一步做生化和血清学试验。沙门菌为兼性厌氧菌,对营养需求不高,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可生长,在SS和XLD等选择鉴别培养基上形成中等大小、无色半透明、中心为黑色的带金属光泽的光滑型菌落。挑取可疑菌落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或 API 鉴定系统确定为沙门菌后,利用诊断血清进行分型,同时可进行药敏试验,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
四、如何预防感染
大多数沙门氏菌感染是由受污染的食物引起的。降低感染沙门氏菌风险的最佳方法是遵循良好的食品安全措施并采取措施防止食物中毒。沙门氏菌的最适繁殖温度为35℃至37℃,在20℃ 以上即能大量繁殖,因此,及时低温储存食品是一项重要预防措施。另外,沙门氏菌不分解蛋白质,食物被其污染后表面看起来似乎并没有变化,让人难以分辨。但是沙门氏菌不耐高温,在60℃以上环境中,超过15min就能被消灭,所以在食用肉蛋奶等食品前应彻底加热。
生活小提示:
1.彻底煮熟或煮沸食品,并避免食用过期食品。2.注意食品加工操作的卫生和清洁,如避免生熟混合等。3.保持手卫生,勤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动物、肉类、禽蛋、鱼类、海产品等食品时要特别注意。4.对食品的储存和处理材料要求都很严格,生食和半生食食品应该立即食用或加工后储存。
沙门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疾病,通过了解其传播途径和症状,注意日常饮食卫生,维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并加强健身运动,我们可以有效预防沙门菌的感染,保障自身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