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3手术室是医院的核心战场,承载着挽救生命的重任。然而,其复杂的环境和高风险操作也让感染防控成为关键挑战。作为手术室护士,我们不仅是手术团队的中坚力量,更是患者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从术前准备到术后消毒,每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影响手术成功率和患者康复。
一、手术室人员管理:细节决定成败
1. 术前准备:个人清洁与防护
1)更衣流程:手术人员需严格遵循“换鞋→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的步骤,确保个人衣物不外露,首饰(如戒指、手链)一律禁止佩戴。更衣处衣物必须入柜,严禁穿病区工作服进入手术室。
2)健康筛查:患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染性腹泻、皮肤疖肿等处于感染期的医务人员,禁止进入手术室限制区。此类措施可有效阻断交叉感染源头。
2. 术中行为规范
1)限制人员流动:手术间门需保持关闭状态,避免空气对流污染。巡回护士应“一岗一责”,专注一台手术的配合,严禁同时兼顾多台任务。
2)术后脱卸规范:手术结束后,所有衣物、手套、口罩需集中丢弃至指定医疗废物容器,不得随意带出手术室。
3. 特殊人员管理
1)外来器械厂商:需通过设备技术审核和感染防控培训,经医务科及手术室双重审批后方可进入。活动范围严格限定,禁止触碰无菌区域。
2)参观人员:须提前向护士长申请,每间手术室参观人数不超过3人,与术者保持30厘米以上距离。感染性手术(如开放性肺结核)一律禁止观摩。
二、手卫生:手术安全的“生命线”
1.进入手术室前:必须用抗菌洗手液揉搓双手至少40秒,重点清洁指缝、指尖和手腕,再更换无菌衣物。
2.外科手消毒:主刀医生和洗手护士需按“七步洗手法”彻底消毒,并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消毒剂维持手部无菌状态。
3.麻醉人员:操作前后均需执行手卫生,尤其在接触患者体液或麻醉设备后,需立即消毒。
三、患者管理:术前术后的全方位保护
1. 术前准备
1)皮肤清洁:择期手术患者需术前2天坚持睡前沐浴,重点清洁手术部位。术日更换清洁病员服,避免自带衣物污染手术环境。
2)备皮操作:若手术部位毛发影响操作,需使用电动去毛器或剪刀(禁止剃刀),并在手术当天进行,以降低皮肤微小破损导致的感染风险。
2. 术中保护
1)开放伤口处理:急诊患者需先清除伤口周围污渍,用无菌敷料遮盖后再进入手术室。
2)体温维护:手术间温度控制在24℃±2℃,静脉输液和冲洗液需加热至37℃。研究表明,术中低体温(<36℃)会显著增加凝血功能障碍和感染概率。
四、消毒与监测:构建无菌环境的“硬核防线”
1. 日常清洁与终末消毒
1)接台手术消毒:每台手术结束后,需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手术床、器械台等表面,并开启层流系统自净30分钟。
2)负压手术间管理:感染性疾病患者(如气性坏疽)手术须在负压手术间进行,术后执行终末消毒(包括紫外线照射和过氧化氢喷雾)。
2. 无菌物品管理
1)分区存放:无菌物品柜需与非无菌区域严格分开,标志清晰。开封后的手术包限4小时内使用,其他无菌物品(如纱布)开封后24小时失效。
2)一次性器械禁用复用:手术刀片、缝针等锐器使用后立即丢弃至锐器盒,严禁重复灭菌。
3. 环境监测与废物处理
1)医疗废物分类:病理组织(如切除的肿瘤)需冷藏保存并移交殡仪馆;感染性废物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密封,标注“高危”标志。
五、抗菌药物:科学用药,避免滥用
1.术前预防:择期手术患者需在切皮前30分钟至2小时静脉滴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唑林)。若手术时长超过3小时或出血量>1500ml,需追加一次剂量。
2.耐药防控: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选择药物,避免超范围使用三代头孢等广谱抗生素。
总结:手术室安全无小事,每一项规范都凝聚着无数血泪教训。从手卫生的细节到环境监测的严谨,从患者准备到团队协作,唯有全员践行“零容忍”态度,才能实现感染“零发生”的目标。愿每一位手术室工作者都能以本文为指南,用专业与责任守护生命的每一道防线。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