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玉  单位:江油市九〇三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15
403

脑梗,又称脑梗死,是一种由于脑部供血中断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治疗及时固然重要,但恢复期的护理同样关键,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功能恢复。然而,现实中很多人对脑梗护理存在认知误区,往往好心办坏事,延误了康复进程。

误区一:病情稳定后就不用特别护理了

许多家属认为,脑梗住院治疗结束,病情“稳定”了,就意味着患者已基本康复,不需要额外护理。其实,脑梗后的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尤其是在中风后最初的3—6个月内,是神经功能恢复的黄金期。此阶段需要系统的康复训练、营养管理、心理疏导等持续护理,否则极易留下偏瘫、语言障碍等后遗症。

误区二:过度卧床休息

部分家属担心患者活动会导致再次中风,便让其长时间卧床不动。然而,长时间卧床容易引起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肺部感染、褥疮等并发症。护理中应根据患者病情,在医生指导下尽早开展床上肢体活动、坐起训练,逐步过渡到下地行走。

误区三:忽视吞咽障碍

脑梗后常伴有吞咽功能障碍,若未及时评估与干预,极易引发吸入性肺炎。很多家庭未意识到这一风险,让患者直接吃饭喝水,甚至误以为“多吃点才有力气”。正确做法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吞咽功能评估,根据需要采用鼻饲、半固体食物或姿势调整等方式,避免误吸。

误区四:擅自停药或换药

出院回家后,一些患者或家属会因“感觉好多了”而私自停用降压、降脂、抗凝等药物,或者更换为保健品、偏方。这种做法非常危险,因为脑梗的复发率高,科学规范的药物治疗是预防再次中风的基础。应严格遵循医生处方,按时复诊,不擅自更改用药。

误区五:饮食只注重“清淡”,忽略营养均衡

脑梗患者多数需要低盐低脂饮食,但如果一味追求“清淡”,过度限制蛋白质、脂肪摄入,反而影响身体修复。护理中应保证膳食多样化,适量摄入瘦肉、鱼类、鸡蛋、豆制品等优质蛋白,同时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及膳食纤维。必要时可请营养师指导定制食谱。

误区六:康复锻炼方法不当或进度过快

不少人认为“练得越多越好”,于是盲目加大康复训练强度,结果引发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甚至摔倒骨折。康复锻炼应遵循“由简到难、由轻到重、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并关注患者的反应和承受能力。

误区七:忽略情绪与心理变化

脑梗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情绪波动等心理问题,这些情绪障碍会显著影响康复意愿和效果。然而,部分家属认为“想太多就是闲的”“哭哭就好了”,忽略了心理支持的重要性。实际护理中,应多与患者沟通,鼓励其表达情绪,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咨询或药物干预。

误区八:只关注身体康复,忽略语言和认知训练

很多脑梗患者存在语言障碍、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认知功能受损,但家属往往只关注肢体活动训练,忽视语言和思维方面的康复。实际上,语言、认知训练同样重要,如言语治疗、拼图游戏、简单的记忆训练等都能有效促进脑功能恢复。

误区九:认为护理只是家属的事,忽略专业团队支持

许多家庭担起全部护理责任,既缺乏专业技能,又身心疲惫,护理质量难以保障。脑梗的康复护理是一个多学科合作的过程,涉及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寻求专业指导和定期随访,可大大提高护理效率和患者康复效果。

误区十:康复期外出活动过早或无防护

一些患者在刚能下地活动后,就贸然独自外出散步、爬楼,结果因体力不支或反应迟钝导致跌倒,甚至再次中风。康复期外出应根据体力和环境条件,逐步增加活动范围,并有家属陪伴,必要时使用拐杖或助行器,确保安全。

结语

脑梗的护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耐心和细心,更需要科学和专业。脑梗不可怕,怕的是错误的护理方式拖累康复进度。护理之路虽漫长,但只要方法正确、持之以恒,患者就有可能重拾生活的希望。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