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医学诊断的舞台上,病理科扮演着“疾病侦探”的角色,而细胞学则是其手中一把精准的“显微镜钥匙”。细胞学是以细胞为基本研究对象的学科,通过显微镜细致地观察细胞的结构和形态变化,判断其是否发生病变来进行健康和疾病的筛查、诊断及研究。与组织病理学不同,细胞学更关注细胞的个体特征,常用于癌症筛查、感染性疾病诊断、炎症评估等。其核心优势在于微创、快速和经济,例如宫颈癌筛查(TCT)正是细胞学应用的典范。
临床上类似于宫颈癌筛查这类自然脱落的细胞学标本还有很多,如痰液、尿液、胸腔积液等。此外,临床上还有细针穿刺细胞学,是指利用细针吸取病变部位细胞进行制片与诊断,如对甲状腺、乳腺、淋巴结等体表肿块的穿刺。
病理医师在观察细胞的形态之前,病理技术员需要通过细胞病理学技术来制备一张合格的细胞学涂片。而一张合格清晰的细胞学涂片需经历以下步骤:
1.样本采集与固定:采集后需立即固定,常用95%乙醇或液基细胞保存液,目的是防止细胞自溶或变形。
2.离心与浓缩:对样本进行离心,去除血液、黏液等杂质,富集有效细胞成分。
3.涂片制备。(1)传统涂片:将富集的细胞样本(如胸腹水、尿液等液体标本)滴加到玻片上,手工推片使细胞均匀分布在玻片上,95%乙醇固定后进行染色。(2)液基薄层细胞学制片:通过膜式或沉降技术去除血液、黏液等干扰,将细胞样本制成单层细胞薄片,便于医生鉴别正常上皮细胞与异常上皮细胞,显著提高诊断准确性。
4.染色与封片:未经过染色的细胞,是难以通过普通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内部各种细微结构的;因此,需要利用一种或多种染料,使细胞着色,显示不同颜色,以便细胞形态结构在显微镜下易于观察。细胞涂片常用的主要染色方法有巴氏染色、HE染色。(1)巴氏染色:主要有苏木素、伊红、橘黄G、亮绿等染料,对细胞具有多种染色效果,色彩丰富鲜艳,能够显示鳞状上皮细胞不同角化程度;广泛应用于妇科细胞学。(2)HE染色:主要有苏木素和伊红两种染料,用于常规病理染色,主要用于穿刺细胞学。
染色后的玻片使用中性树胶封片,可长期保存下来。标本经过采集、涂片、固定、染色、封片等步骤后,一张直径2mm的细胞病理学液基涂片就制作好了,病理医生在显微镜下细致观察,根据观察到的结果发出病理报告。
细胞学,虽始于方寸玻片,却守护着人类健康的宏大世界,意义重大,如应用最广的宫颈癌筛查,患者通过宫颈癌早期筛查、早诊断,得到及时治疗,宫颈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大幅降低,堪称“防癌第一道防线”。细胞学还应用于术前快速诊断,如患者通过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可区分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避免不必要的手术,不仅微创、快速,还经济。细胞学还可以动态监测疗效,如通过胸腹水细胞学评估化疗后癌细胞是否消退。细胞学是组织病理学精准诊断的桥梁,但由于细胞学无法观察组织结构,疑难病例还需结合组织活检确诊。
细胞学应用广泛,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影像技术的进步,细胞学正从形态学诊断迈向“分子细胞学”时代。从在临床常见的痰液、尿液、胸腹水等标本中寻找癌细胞的肿瘤诊断、宫颈癌早期筛查、结核性胸膜炎或HPV感染等感染性疾病的常规诊断,到后来液基细胞标本可用于HPV分型、甲基化检测、肿瘤基因突变检测等。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将图像中的色彩纹理等人眼难以捕捉的信息形成特征数据呈现出来,通过结合细胞分割、细胞分类等算法,并融合病理医师的阅片技巧,将其应用于细胞学诊断中,大大提高诊断水平。
一滴体液、一次穿刺,不仅可揭示疾病本质,还能解码基因密码,为个体化治疗铺路。而病理科技术员与医生的协作,正是这场微观探索中不可或缺的“黄金拍档”。相信细胞学的未来更微创、更快速、更智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