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霞  单位:湖南省岳阳市中心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05
3947

肠息肉是肠道黏膜表面异常隆起的组织,可生长于肠道任何部位,以结肠最为常见。这类病变在早期常无明显症状,但随着体积增大或数量增多,可能引发腹痛、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问题,部分类型甚至存在癌变风险。由于症状隐匿,肠息肉被称为肠道的“潜在隐患”,但通过科学筛查和规范管理,绝大多数风险可被有效控制。

肠息肉的分类与风险

肠息肉按病理性质可分为四大类:

腺瘤性息肉:由肠腺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细胞排列紊乱,具有较高癌变风险。此类息肉若未及时处理,可能逐步发展为恶性肿瘤。

炎性息肉:由肠道慢性炎症刺激引发,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易出现此类病变。其癌变风险较低,但需警惕基础炎症的控制。

增生性息肉:多见于老年人,与肠黏膜退行性改变相关,通常体积较小且无症状,癌变概率极低。

错构瘤性息肉:属于良性肿瘤性病变,多与遗传综合征相关,需结合家族史综合评估。

腺瘤性息肉的癌变风险与其形态密切相关。带蒂息肉的癌变率相对较低,而扁平或无蒂息肉因基底较宽,更易浸润深层组织,需重点监测。

警惕这些身体信号

尽管多数肠息肉无症状,但以下表现需引起重视:

便血:息肉表面破溃或摩擦导致出血,血液可能附着于粪便表面呈鲜红色,或与粪便混合呈暗红色。长期隐性出血可能引发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

排便异常:息肉刺激肠道黏膜可致黏液分泌增多,出现黏液便或脓血便。部分患者表现为腹泻与便秘交替,或排便次数异常增多。

腹痛与腹胀:较大息肉可能引发肠套叠或部分梗阻,导致阵发性绞痛,伴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腹部包块:当息肉数量较多或体积较大时,可在腹部触及质硬、活动度差的包块。

全身症状: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导致体重下降、营养不良,部分患者因肠道功能紊乱出现食欲减退。

需注意的是,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易与其他肠道疾病混淆。例如,痔疮便血多为鲜红色且不与粪便混合,而肠癌患者可能伴随进行性消瘦。因此,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通过专业检查明确病因。

精准筛查:从无创到微创

肠息肉的早期发现依赖系统化筛查:

粪便潜血试验:作为初筛手段,通过检测粪便中微量血液提示肠道出血。若结果阳性,需进一步行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诊断肠息肉的“金标准”。医生将带摄像头的软管经肛门插入肠道,直接观察黏膜病变,并可同步进行活检或切除。该检查对微小息肉的检出率较高,且兼具治疗功能。

CT结肠成像:通过CT扫描构建肠道三维图像,适用于无法耐受结肠镜的患者。但该方法对扁平息肉的敏感性较低,且无法取活检。

粪便DNA检测:分析粪便中脱落细胞的基因突变,可识别癌变风险较高的息肉。该技术无创便捷,但费用较高,常作为补充筛查手段。

建议高危人群定期筛查:年龄≥40岁者、有肠息肉或肠癌家族史者、长期患有炎症性肠病者、长期便秘、腹泻、便血、腹痛等肠道不适者、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久坐缺乏运动者。

科学治疗

肠息肉的治疗需根据病理类型、大小、位置及患者状况制定方案:

内镜下切除:适用于绝大多数良性息肉。通过结肠镜,医生可使用圈套器电切、黏膜下注射后切除等技术完整去除病变。术后需送病理检查,明确息肉性质及切缘是否干净。

外科手术:当息肉体积较大、位置特殊或怀疑癌变时,需通过开腹或腹腔镜手术切除部分肠段。例如,位于直肠的巨大绒毛状腺瘤可能需直肠切除术。

药物治疗:针对炎性息肉,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使用抗炎药物控制溃疡性结肠炎。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钙剂抑制细胞增殖等辅助手段,可能降低复发风险。

预防从生活细节做起

饮食优化:增加全谷物、蔬菜和水果摄入,控制高脂肪、高蛋白饮食比例。例如,每日摄入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致癌物滞留。

营养补充:适量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可能通过调节细胞信号通路抑制息肉生长。植物提取物如姜黄素也展现出一定预防效果。

生活方式调整:每周进行中等强度运动,避免久坐;戒烟可降低肠道炎症风险,限酒能减少黏膜刺激。

疾病管理:积极治疗肠道慢性炎症,避免长期滥用抗生素破坏菌群平衡。

肠息肉虽为潜在健康威胁,但通过科学筛查、规范治疗和主动预防,可将其风险降至最低。重视身体发出的信号,定期进行肠道检查,是守护肠道健康的关键一步。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