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2“是药三分毒”这句古话广为流传,提醒人们在用药时要谨慎。如今,医学和药理学的发展已经显著提高了药品的安全性,但合理用药的重要性依然不可忽视。你真的了解药品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药品背后的那些知识,科学、安全地使用药物。
“三分毒”不是毒药,而是风险
“毒”并不等于“毒药”,而是指药品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可能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这些反应可能是轻微的(如轻度恶心、头晕),也可能是严重的(如过敏性休克、肝肾损伤),任何药物在发挥疗效的同时,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只是风险大小和个体反应因人而异。
常见的用药误区
“别人吃得好,我也吃得好”:很多人喜欢听“亲友推荐”,尤其是一些非处方药,觉得别人用着有效,自己也能用,但每个人的体质、病因不同,盲目跟风很可能掩盖症状甚至延误治疗。
“吃药越多,效果越好”:药量不是“多多益善”,很多药物有明确的剂量范围,超过剂量可能带来毒副作用。如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超过一定剂量可能损伤肝脏。
“感冒了先吃点抗生素”:感冒多数由病毒引起,抗生素对病毒无效。滥用抗生素不仅无益,还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引发耐药菌感染。
“中药就没有副作用”:很多人误以为中药“天然无害”。其实中药同样具有药理活性,也可能出现不良反应,例如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就可能引发肾毒性,严重时甚至导致肾衰竭。
不同剂型的药物有何区别
药物的剂型决定了它的吸收速度和作用方式。常见剂型包括——口服片剂:最常见的形式,起效较慢,但方便服用;胶囊剂:适合包裹刺激性或味苦的成分,有时用于延缓释放;注射剂:通过静脉或肌肉注射,起效快,适用于急症;外用药膏:局部作用,用于皮肤病、关节痛等;吸入剂:用于呼吸道疾病,如哮喘,作用快速而直接。
不同剂型不应随意替代。例如,有人擅自将注射用药磨碎口服,可能完全失效或导致中毒。
如何做到科学、安全用药
遵循医嘱:切勿随意增减药量或擅自停药,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类等慢性病药物。
注意用药时间:有些药需饭前服用以提高吸收,有些则需饭后服用以保护胃黏膜。
了解药物禁忌:部分药物不能与某些食物同服,如服用四环素类药物时忌牛奶;抗凝药华法林不能与绿叶菜过量同食。
保存得当:高温、潮湿、日晒都会影响药品质量,特别是口服液、眼药水等更需注意保质期。
家庭小药箱怎么配
一个合理的家庭小药箱,应包括以下几类基础药品: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常用消毒药(外用碘伏、酒精)、肠胃药(如蒙脱石散、复方氢氧化铝)、创伤处理用品(创可贴、纱布、剪刀)、过敏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常规处方药(按家人病史常备)、药品应定期检查是否过期,并放置于儿童接触不到的位置,避免误食。
儿童和老年人更应谨慎用药
儿童和老年人属于用药的特殊人群,更容易因药物使用不当而出现不良反应。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弱,若按照成人剂量简单减半或“按体重比例”换算,极易导致剂量过高或过低。例如,有些退烧药虽常见,但若超剂量使用,可能引发肝损伤甚至中毒。此外,儿童对某些药物成分特别敏感,易出现过敏、抽搐等反应,用药必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老年人则常伴有多种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长期服药增加了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的风险。由于年龄增长,肝肾代谢功能下降,药物在体内的清除速度变慢,容易发生蓄积中毒。因此,儿童和老年人必须遵循个体化的用药原则,定期监测药效和副作用,在医生和药师的指导下安全用药。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