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女性从青春期起就习惯了“痛经”,每个月都要忍着腹痛、腰酸、乏力甚至恶心、呕吐来“熬过”那几天。她们也许会听到“结婚生孩子就好了”“每个女生都这样”“能忍就忍忍”的安慰,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种疼痛可能不是“正常”的生理反应,而是一种疾病的信号。这类反复发作的经期疼痛,很可能与一种妇科常见病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这种疾病既“沉默”又“狡猾”:有的女性多年只是痛经,却在备孕时才发现问题;有的人看似健康,却因不明原因迟迟无法怀孕;也有人反复做了多次妇科手术,却总是复发,身心俱疲。那么,子宫内膜异位症到底是什么?它为什么会从痛经发展到不孕?
什么是子宫内膜异位症
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是覆盖在子宫内壁的一层组织,它每个月随着激素水平的变化而增厚、脱落,形成月经。而子宫内膜异位症,则是子宫内膜样的组织“跑错了地方”,长到了子宫外的其他部位,比如卵巢、输卵管、盆腔腹膜、膀胱,甚至少见地出现在肺或肠道等器官。这些异位的内膜组织仍然受月经周期激素调控,每月也会“出血”,但它们没有正常的出口,导致局部出血、炎症、粘连甚至形成囊肿。这就是导致痛经、不孕及其他症状的根源。这种疾病在育龄女性中相当常见,发病率估计为10%-15%,在不孕女性中占比更高,高达30%-50%。也就是说,它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阻碍女性实现生育梦想。
为什么它总是被忽视
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典型的症状是痛经,但由于痛经在女性中很常见,很多人把它当作“正常现象”,即使影响到生活和工作也选择忍耐。这让子宫内膜异位症往往被低估甚至误诊。
更复杂的是,它的表现因人而异,有些人痛得在地上打滚,有些人几乎没感觉,有些人长期没有症状却突然发现不孕。它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如果不干预,症状会越来越重,甚至形成卵巢巧克力囊肿、大量盆腔粘连,导致不孕、慢性盆腔痛等严重后果。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核心表现
进行性加重的痛经:与普通痛经不同,异位症引起的疼痛往往逐年加重,且多为坠痛、持续性腹痛,止痛药效果逐渐变差。
慢性盆腔痛:不只在月经期,平时也会有下腹隐痛或腰背痛,常被误以为妇科炎症或肠胃问题。
性交疼痛:尤其是深部性交时疼痛,影响夫妻生活。
排便或排尿痛:尤其在经期出现加重。
不孕:一些女性在多年未孕检查时才被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从痛经到不孕,它是如何一步步演变的
输卵管功能受损:异位灶引起盆腔炎症,导致输卵管粘连或变形,阻碍卵子与精子结合。
卵巢储备下降:卵巢内的“巧克力囊肿”会破坏卵巢组织,影响排卵。
子宫环境改变:内膜异位会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胚胎更难着床。
免疫功能异常:导致精子活力下降或受精卵存活率降低。
如何诊断
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妇科超声检查是基础工具,尤其对卵巢囊肿(如巧克力囊肿)的判断较为准确;盆腔MRI在复杂或深部病变中有优势;腹腔镜检查是目前确诊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病灶并取组织活检,诊断明确后还可同步进行手术治疗。
治疗手段有哪些
药物治疗:激素类药物如口服避孕药、孕激素、GnRH激动剂,通过抑制卵巢功能来“休眠”病灶;止痛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缓解疼痛;部分患者可通过中药调经、活血化瘀,改善症状。
手术治疗:适用于药物无效、病灶大、影响生育的患者。手术可切除异位灶、释放粘连,恢复盆腔结构,提升受孕机会。术后仍需药物巩固治疗,否则复发率高。
生活方式与心理调适同样重要
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女性,除了医学治疗,还需注意生活调养: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减轻情绪压力;饮食清淡,避免高糖高脂、辛辣刺激食物;适当锻炼,如瑜伽、散步,改善血液循环;不适合剧烈运动或久坐久站;若有生育计划,应尽早与医生沟通制定方案。
痛经并不总是“正常的”,尤其当它越来越重、越来越难忍时,可能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发出信号。及早识别、科学干预,不仅能缓解疼痛,也能保住女性的生育能力与生活质量。这不是一种绝症,但需要我们给予它足够的重视。愿每位女性都能了解自己的身体,尊重自己的感受,别再忍耐那些“可以避免的疼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