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晓宁  单位:广西南宁市第二妇幼保健院中医科  发布时间:2025-08-13
1848

    在中医学上,“拉肚子”称为“泄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症状,其致病因素较多。泄泻的发生和脏腑功能失调存在密切的关系,如肝肾、脾胃等,且与寒邪、湿邪等外邪侵袭也有一定关系。中医对泄泻的认识比较全面,并将其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通过辨证论治达到理想的效果。本次主要介绍泄泻的病因,并普及中医治疗、预防泄泻的方法,以进一步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认知。

1.泄泻的病因

    泄泻有急、慢性两种类型,前者具有自限性,发病较急,病程短(2至4周),典型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但小便有所减少。而后者则发展慢,病程长(超过4周),大便次数相对减少。泄泻的病因较多,以下是常见的几种:

1.1脾胃虚弱

    脾胃是机体消化、吸收的器官,一旦脾胃功能受损,影响到消化功能,将会造成食物无法被正常消化和吸收,进而导致腹泻。

1.2情志不稳

    在中医学中,情志和内脏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情绪剧烈波动或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会导致脾胃功能受到影响,进而造成脾胃失调,诱发腹泻。

1.3饮食不当

    中医认为,过度摄入生冷、寒凉的食物,或刺激辛辣食物食用过多,易导致脾胃受损,进而引发脾胃功能紊乱,使患者出现腹泻相关症状。

1.4外邪侵袭

    湿热之邪、外感暑湿侵袭胃肠亦可引起腹泻。中医理论指出,肠胃为外邪侵袭,可使脏腑通畅受阻,导致消化物无法正常排出体外,最终导致了腹泻的发生。

2.泄泻的治疗

2.1寒湿内盛证

主症:清稀,严重时如水样。上腹部沉闷不适,食欲不振,伴有腹痛和肠鸣。舌质通常较淡,舌苔白腻,脉象缓慢而有力。如伴有外感风寒,则可能出现寒战发热、头痛、肢体酸痛等症状,舌苔偏薄白,脉浮。

治法:宜化湿散寒。可选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有辟恶止呕、散寒化湿之效。

2.2食滞肠胃证

主症:以腹痛、肠鸣为主,排便时粪便气味恶臭,且泻后通常可感到腹痛有所缓解。患者常伴有上腹部、胃部胀满感,易嗳气,气味腐臭,厌食。舌苔多呈厚腻或浑浊状,脉象滑腻。

治法:宜消食导滞。可选保和丸加减治疗,有消食、和胃、导滞等功效。

2.3脾胃虚弱证

主症:大便稀溏不定,迁延反复。进食量减少,食后上腹部沉闷不舒,尤其是摄入油腻食物后,大便次数显著增加。患者面色萎黄,疲倦乏力,舌质淡,舌苔白,脉象细弱。

治法:宜化湿止泻、健脾益气。可选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有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之效。

2.4湿热伤中证

主症:腹痛剧烈,泻下急迫,偶有排便不畅,未完全排空。大便呈黄褐色,气味臭秽,肛门灼热。患者常感到烦躁易怒,口渴欲饮,且小便短黄。舌质呈红色,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宜利湿清热。可选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有解表清里之效。

2.5肾阳虚衰证

主症:黎明前脐腹疼痛,伴随肠鸣,排便频繁,且便后症状可暂时缓解。患者常感到寒冷,四肢冰凉,腰膝酸软乏力。舌质淡,苔白,脉象沉细。

疗法:建议固涩止泻,辅以温肾健脾。可使用具备温肾散寒、涩肠止泻作用的四神丸加减治疗。

2.6肝气乘脾证

主症:长期存在腹胀不适,且合并嗳气、食欲低下表现。当情绪波动,特别是愤怒、烦躁或恐惧时,容易出现腹痛、腹部雷鸣声等不适感,且腹部不同位置同时或交替出现疼痛,排气次数增加。脉弦紧,舌红淡。

治法:以抑肝扶脾为主。方剂选择痛泻要方加减,有活血止痛,清热利湿、健脾祛湿及补肾固涩之效。

3.泄泻预防方法

饮食方面:平常尽可能选择易吸收、温热且清淡的食物,如清炖冬瓜汤、小米山药粥等,能够起到养胃健脾的作用,或者结合实际情况加入一些辅助食材,以帮助祛湿,如白扁豆、薏米等。

情志方面:保持情志舒畅对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行有利。因此,可以学习一些情志调摄技巧,如情志相胜法中的喜胜忧、怒胜思等方法,保持心情愉悦,减少负面情绪对机体的不良影响。

生活方面:注意天气变化,做好保暖御寒措施;加强个人卫生,坚持进行锻炼,如慢跑配合八段锦等,以增强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