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珍朝  单位:凉山州会理市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24
1584

体检报告上,“肿瘤标志物升高”几个字映入眼帘时,不少人瞬间陷入恐慌,甚至仿佛收到了癌症的“宣判书”。然而,肿瘤标志物升高真的等同于患癌吗?答案是否定的。今天,就为大家揭开肿瘤标志物检查背后的真相。

肿瘤标志物:身体里的“信号兵”

肿瘤标志物,是由肿瘤细胞自身合成、释放,或是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产生的一类物质。它们就像身体里的“信号兵”,当肿瘤出现或存在时,可能在血液、体液及组织中含量升高。检测这些物质的水平,有助于肿瘤的早期筛查、辅助诊断、疗效评估及病情监测。常见的肿瘤标志物种类繁多,例如:

甲胎蛋白(AFP):与肝癌关系密切,约70%-90%的肝细胞癌患者会出现明显升高。

癌胚抗原(CEA):常与消化道肿瘤(如结直肠癌、胃癌、胰腺癌)及肺癌等相关。

糖类抗原125(CA125):主要用于卵巢癌的监测。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是前列腺癌筛查的重要标志物之一。

关键认知:肿瘤标志物升高≠患癌

虽然肿瘤标志物与某些肿瘤存在关联,但升高绝不意味着一定患癌。许多非癌症因素,同样会导致其水平上升:

1.生理因素

怀孕:孕妇的甲胎蛋白(AFP)水平会显著升高,这是胎儿发育的正常现象,与肿瘤无关。

经期:女性在月经期间,糖类抗原125(CA125)可能出现轻度升高,与激素波动、盆腔充血、炎症等因素有关。

2.良性疾病(非肿瘤性疾病)

慢性肝炎、肝硬化:可导致甲胎蛋白(AFP)升高,源于受损肝细胞修复过程中产生的类似物质。

胰腺炎、胆道疾病:可能引起糖类抗原19-9(CA19-9)显著升高。

肺炎、结核等肺部疾病:可能导致癌胚抗原(CEA)不同程度升高。

其他炎症、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可能影响特定标志物。

3.检测误差

样本污染、仪器误差或操作不规范等技术原因,也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造成虚惊一场。

另一面:肿瘤标志物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癌症

原因在于:

肿瘤特性差异:有些肿瘤细胞可能不分泌或仅分泌极少量标志物(如一些高分化的肿瘤),导致血液中水平始终在正常范围内。

缺乏特异性标志物:某些类型的癌症目前尚未发现或缺乏高度特异性的标志物。

肿瘤处于极早期:当肿瘤非常小、细胞数量很少时,释放入血的标志物量可能低于检测下限,无法被检出,造成漏诊。

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该怎么办?

发现指标升高,不必过度恐慌,但也绝不能掉以轻心。应采取以下理性步骤:

及时就医沟通:第一时间带上检验报告单咨询医生,详细告知医生自身症状、既往病史、家族史、生活习惯等信息。

复查确认:医生通常会建议在几周后(如2-4周)复查同一标志物,观察其动态变化趋势,单次轻微升高的意义有限。

进一步检查:如果复查结果持续升高或显著升高,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PET-CT等)或内镜检查(如胃镜、肠镜等),以寻找可能的病灶。

病理诊断(金标准):若影像学或内镜发现可疑病变,最终确诊仍需依赖组织活检,通过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明确是否为癌。

总结:理性看待,科学应对

肿瘤标志物检查是癌症筛查和监测中的一项有用工具,如同“风向标”,能提供线索和警示。但它绝非“判决书”。其升高或正常,都不能直接、简单地等同于患癌或排除癌症。

了解肿瘤标志物的真相——它存在局限性,受多种因素影响——是避免误读报告的关键。面对异常结果,保持冷静,遵循医嘱进行规范复查和进一步检查,才是守护健康、避免不必要恐慌或延误诊治的正确之道。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8-08
来源:佛山复星禅诚...
2025-06-20
来源:娄底市中心医...
2025-08-01
来源:云浮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