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斯满  单位:阿坝州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10-21
3

对于需要长期依赖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而言,正确的注射方法是控制血糖的关键环节。在实际注射过程中,不少患者存在操作不当的问题,这些看似微小的误区,不仅会降低药效、导致血糖波动,还可能引发皮下脂肪增生、疼痛等并发症。掌握科学的注射技巧,避开常见陷阱,才能让胰岛素治疗真正发挥作用。

误区一:注射部位“固定不变”,脂肪增生找上门

许多患者习惯长期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认为顺手就好,却不知这是引发皮下脂肪增生的主要原因。胰岛素本身具有促进脂肪合成的作用,反复在同一区域注射,会导致局部脂肪细胞过度增殖,形成质地较硬的脂肪垫。而脂肪增生区域的血液供应减少,胰岛素吸收速度会明显减慢,不仅会导致餐后血糖高峰延迟,还可能因吸收不稳定引发低血糖风险。

正确的做法是坚持“大轮换+小轮换”原则。先进行大轮换,即在腹部、上臂外侧、大腿外侧、臀部外上象限这四个主要注射区域间定期切换,例如每周固定一个区域,下周轮换到下一个。而后在每个大区域内进行小轮换,以腹部为例,可将其分为多个2平方厘米的小区域,每次注射间隔至少1厘米,避免在同一小区域内重复注射。腹部因皮下脂肪丰富、吸收速度最快且稳定,是首选注射部位,尤其适合注射短效或速效胰岛素,而臀部吸收速度最慢,更适合长效胰岛素注射。

误区二:不看针头长度,盲目捏皮或直接扎

注射时是否需要捏起皮肤,取决于针头长度和患者的皮下脂肪厚度,而非凭感觉决定。目前临床常用的胰岛素针头长度为4mm、5mm、6mm,其中4mm针头因安全性高、疼痛感轻,被推荐为大多数患者的首选。但仍有部分患者沿用传统的8mm长针头,且不注意操作手法,导致针头刺入肌肉层。

当针头刺入肌肉层时,胰岛素吸收速度会显著加快,极易引发餐后低血糖;同时,肌肉内神经末梢丰富,会增加注射疼痛感。正确的判断方法是,若使用4~5mm针头,且患者体重指数≥24,通常无需捏皮,可直接垂直进针。若患者体重指数<24,或使用6mm以上针头,则需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起皮肤,再垂直或45°角进针。注射完成后,需停留10秒以上再拔针,确保胰岛素完全注入,避免药液随针头溢出。

误区三:药液混用不当,药效大打折扣

临床中,部分患者需要同时注射短效与长效胰岛素,为图方便,会将两种胰岛素混合在同一支注射器内注射。但并非所有胰岛素都可以混合,错误的混合方式会破坏胰岛素的分子结构,导致药效降低或失效。

目前仅短效胰岛素和中效胰岛素可以按比例混合注射,且需遵循“先抽短效、后抽中效”的原则,避免中效胰岛素中的鱼精蛋白污染短效胰岛素,影响其速效效果。而长效胰岛素、预混胰岛素均不可与其他类型胰岛素混合,需单独注射。此外,胰岛素开封后需在室温下保存,避免阳光直射和剧烈摇晃,开封后使用期限不超过28天,即使仍有剩余,也需丢弃,防止药液变质影响疗效。

误区四:忽视针头更换,感染风险藏隐患

胰岛素注射针头属于一次性医疗用品,但许多患者为节省费用,会反复使用针头,甚至一支针头使用一周以上。反复使用的针头会出现针尖变钝、毛刺、弯曲等问题,不仅会增加注射时的疼痛感,还会导致皮下组织损伤,引发炎症反应;同时,针头表面会残留血液和药液,容易滋生细菌,增加局部感染风险,严重时可能引发蜂窝织炎。

正确的做法是一针一换,每次注射后立即丢弃用过的针头,并将其放入专用医疗废物盒中。若注射部位有红肿、疼痛、渗液等异常情况,需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感染或脂肪增生。

胰岛素注射是一项精细的工作,每一个操作细节都与血糖控制效果息息相关。避开上述常见误区,掌握科学的注射技巧,不仅能提升胰岛素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建议患者定期参加医院或社区组织的糖尿病自我管理课程,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规范注射操作,让胰岛素真正成为控制血糖的好帮手。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