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熙钱  单位: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16
1107

对于需要长期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脏病患者来说,动静脉内瘘是维持生命的“黄金通道”。这条人工构建的血管通路,通过将动脉与静脉直接连接,让浅表静脉“动脉化”,从而满足透析所需的大流量、可重复穿刺的要求。从术前准备到术后启用,动静脉内瘘的“成长”历经多个关键阶段,每个环节都关乎其使用寿命和患者生活质量。

术前筹备:精准评估,呵护血管“根基”

动静脉内瘘的建立遵循“上肢优先、非惯用侧优先”原则,以减少日常活动对内瘘的影响。术前需通过超声多普勒对血管进行全面“体检”:动脉直径需达到1.5毫米以上,以保证充足的血液供应;静脉直径要超过2毫米,且无节段性狭窄或血栓形成。研究表明,术前血管条件评估准确率高达90%以上,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患者需提前3~6个月开启“血管保护计划”。避免在拟手术侧肢体进行静脉穿刺、输液、测血压或佩戴首饰,防止血管受损和硬化。对于血管条件不佳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握力训练,促进静脉扩张。术前24小时,要做好皮肤清洁,剪短指甲,减少感染风险,同时停用抗凝药物,降低术中出血的可能性。

手术创建:精细操作,搭建生命“桥梁”

现代内瘘手术多采用局部麻醉,通过约3厘米的小切口暴露目标血管。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首选方案,通常选择腕部的头静脉与桡动脉进行端侧吻合:

1.静脉处理:游离头静脉约5厘米,结扎侧支,减少术后血液分流。

2.动脉控制:暂时阻断桡动脉的远端和近端,创造无血的手术环境。

3.吻合技术:使用比头发丝还细的7-0 Prolene线进行连续缝合,形成3~4毫米的吻合口,确保动脉血能够顺畅地流入静脉。

4.血流测试:松开阻断钳后,观察静脉迅速充盈,并触摸到持续的震颤,听诊可闻及清晰的吹风样杂音。

整个手术过程需要在显微镜下精细操作,吻合口的角度、针距等细节都直接影响内瘘的功能。对于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也可选择人工血管移植物内瘘(AVG),使用聚四氟乙烯材料连接动脉和静脉,其优点是穿刺等待期短,但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成熟期养护:科学训练,助力血管“蜕变”

内瘘成熟需要6~8周的时间,这是血管重塑的关键阶段。判断内瘘是否成熟,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估。物理检查:能触摸到持续的震颤,听诊杂音清晰。超声指标:静脉直径达到5毫米以上,血流量超过500毫升/分钟,距离皮肤表面小于6毫米。穿刺条件:静脉壁厚度超过0.6毫米,质地柔软有弹性。

为了加速内瘘成熟,患者可以进行科学的锻炼。术后早期:进行手指的屈伸运动,每小时10次,促进静脉回流。术后1周:使用握力器进行训练,阻力为5千克,每次15分钟,每天4次,增强静脉壁的张力。术后2周:采用束臂压迫法,用弹力绷带施加10~15毫米汞柱的压力,模拟血流冲击,促进静脉扩张。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过早使用未成熟的内瘘,否则可能导致血管壁损伤、管腔狭窄等问题,影响内瘘的长期使用。

启用与维护:规范操作,守护生命“通道”

首次穿刺应由经验丰富的护士操作,采用“绳梯式”穿刺法,即两次穿刺点之间的距离不少于1厘米,并且交替改变穿刺方向,避免局部血管壁变薄。穿刺后压迫止血要遵循“15分钟原则”:用无菌纱布折叠成3厘米×3厘米的小方块,以适中的压力(相当于食指指腹按压的力度)压迫穿刺点15分钟,既要保证止血,又要维持内瘘的震颤。

日常维护也非常重要,患者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避免压迫:睡觉时不压迫术侧肢体,不提重物(不超过5千克),不佩戴过紧的手表或首饰。控制血压:将收缩压维持在110~140毫米汞柱,防止低血压导致血栓形成。预防感染:每天用中性肥皂清洗术侧肢体,避免抓挠皮肤,透析后24小时内不要沾水。

定期进行超声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内瘘的潜在问题,如狭窄、血栓形成等,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动静脉内瘘的成长之路,是医患携手共进的旅程。通过术前的精心评估、术中的精细操作、术后的科学养护,内瘘可以长期稳定地发挥作用,为患者的生命续航提供有力保障。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