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人的骨头,恰似存放多年的干木,曾经的坚硬慢慢被岁月磨去,变得易折。肌肉也如同逐渐松弛的橡皮筋,力量大不如前。平衡能力更是如同走在摇晃的独木桥,稍不留意就可能失衡。这些变化让骨折变成了老年生活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隐患。做好日常防护,掌握应急处理的方法,对守护老年人的健康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老年人易骨折的生理基础
老年人骨骼的衰老变化是骨折高发的根本原因。随着年龄增长,成骨细胞活性降低,破骨细胞作用增强,导致骨量持续流失,骨微结构破坏,骨骼的韧性和抗压能力大幅下降。同时,老年人肌肉萎缩、肌力减弱,关节灵活性降低,平衡能力减退,即使轻微外力(如转身、弯腰、跌倒)也可能引发骨折。
慢性疾病也是重要诱因。糖尿病会影响钙磷代谢,加重骨质疏松;帕金森病、脑血管疾病等可能导致肢体活动障碍,增加跌倒风险;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则会加速骨量流失。这些因素相互叠加,使老年人成为骨折的高危人群。
二、日常防护的关键措施
1.居家环境安全改造
家庭是老年人活动的主要场所,环境隐患是跌倒骨折的重要诱因。应优先进行以下改造:在卫生间安装扶手和防滑垫,浴缸旁设置助力架;将室内门槛拆除或加装斜坡,避免绊倒;客厅和卧室保持通道畅通,不堆放杂物;夜间在走廊、卧室安装感应灯,光线柔和不刺眼;选用防滑地板,避免使用地毯或固定好边缘防止卷边。
2.科学运动与平衡训练
适当运动能增强肌肉力量和骨骼密度,改善平衡能力。老年人可选择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运动,每天坚持30分钟左右。平衡训练尤为重要,如单腿站立(扶墙保护)、足跟走、足尖走等,每次10-15分钟,每周3-5次,能有效降低跌倒风险。需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快速转身或突然弯腰,运动时穿防滑鞋,避免在湿滑地面锻炼。
3.营养支持与药物管理
补钙和维生素D是基础,每日钙摄入量推荐为1000-1200mg,可通过牛奶、豆制品、深绿色蔬菜等食物补充,必要时服用钙剂。维生素D能促进钙吸收,建议每日摄入800IU,缺乏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补充。
对于骨质疏松患者,需遵医嘱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如双膦酸盐、降钙素等,这些药物能有效提高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同时,应注意控制影响骨骼健康的慢性疾病,避免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4.日常行为习惯调整
老年人动作应放缓,转身、起身时遵循“三步起身法”:先从卧位转为坐位,停留30秒;再扶物站起,站稳30秒;最后缓慢行走。避免搬运重物、登高取物,必要时寻求家人帮助。雨雪天气尽量减少外出,如需外出,穿防滑鞋,使用助行器辅助。
三、骨折发生后的应急处理
1.保持冷静,判断伤情
发现老年人跌倒后,不要急于扶起,先观察其意识状态。若意识清醒,询问是否有疼痛、肢体活动受限等情况;若出现肢体畸形、肿胀、剧烈疼痛或无法活动,可能发生骨折,此时切勿随意搬动,以免加重损伤。
2.正确固定与搬运
对于疑似骨折的肢体,需进行临时固定。可用木板、杂志、硬纸板等作为固定材料,长度超过骨折部位上下关节,用绷带或布条缠绕固定,松紧适度。若为髋部或腰部骨折,应保持患者平卧,在双腿间垫软枕,避免肢体旋转。
搬运时需多人协作,保持患者身体平直,避免扭曲,使用担架或硬板搬运,尽快送往医院。途中注意观察患者意识、呼吸等生命体征,若出现昏迷、呼吸困难等情况,立即停车急救。
3.及时就医与后续护理
到达医院后,配合医生进行X线、CT等检查,明确骨折部位和类型,接受规范治疗。术后或保守治疗期间,需注意预防并发症,定期翻身拍背,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鼓励患者进行未骨折肢体的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加强营养,补充蛋白质、钙和维生素,促进骨折愈合。
四、结语
老年人骨折的预防重于治疗,通过改善居家环境、坚持科学锻炼、加强营养管理和调整行为习惯,能有效降低骨折风险。掌握正确的应急处理方法,可最大限度减少骨折带来的伤害。家人应多关注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帮助他们建立安全的生活环境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让老年人安享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