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术后腹胀是许多外科患者绕不开的“坎儿”。肚子胀鼓如气球,一碰即疼痛难忍,排便排气不畅更是让患者坐卧不安。其实,手术后腹部胀气并非偶然现象,麻醉药物使胃肠功能降低、术中与术后的应激反应改变了消化系统的正常工作、术后卧床休息以及术后过少或者过大的进食量均可能是导致胃肠胀气的因素。不仅如此,若任其发生,可继发肠梗阻、腹腔感染等危重情况。
术后胀气的“元凶”大起底
术后腹胀由多种因素引起,各种因素都可能是罪魁祸首,其中麻醉残留是首要因素。由于麻醉类型有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都会对消化道平滑肌收缩起到一定的阻滞作用,肠道蠕动处于“瘫痪状态”,使体内的气体越来越多地积累,引起肠道胀气。
手术应激影响肠道功能是第二个原因,腹部手术易直接损伤神经或产生炎症反应,使肠道蠕动功能进一步减弱。患者术后长期卧床不动也是产生腹胀的重要因素,长此以往,肠道蠕动变慢,一点气也排不出来。
饮食不当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术后初期食用一些容易产气的食物(如豆制品、牛奶、碳酸饮料等)、进食过快、吞咽过多的空气,都会增加腹胀程度。
“排气”小妙招全解析
术后尽早下床活动,是促进排气的“第一要务”。研究显示,术后6小时内开始床边站立或缓慢行走的患者,排气时间平均缩短12小时。若因身体原因无法下床,床上活动也能发挥大作用。踝泵运动是简单有效的选择:仰卧位,用力勾脚尖再绷直,每组10次,每日3组,可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间接刺激肠道蠕动。翻身训练同样重要,每2小时翻身一次,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减少肠道粘连风险。曾有一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术后4小时在护士协助下床边站立5分钟,术后8小时便顺利排气,较同病房卧床患者提前16小时恢复肠道功能,足见早期活动的威力。
顺时针腹部按摩是刺激肠道蠕动的“秘密武器”。以肚脐为中心,沿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方向轻柔按摩,力度以患者无疼痛感为宜。每次10-15分钟,每日3-4次,餐后1小时进行效果更佳。不过,腹部手术切口未愈合、肠梗阻或腹腔感染患者需禁用。一项纳入200例腹部手术患者的临床研究显示,术后每日接受3次腹部按摩的患者,排气时间较对照组缩短9.6小时,腹胀评分降低40%,按摩的疗效可见一斑。
用40℃左右的热毛巾或热水袋敷于脐周,是促进排气的“温暖疗法”。每次15 - 20分钟,每日2 - 3次,热敷可放松腹部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为肠道蠕动“加油助力”。使用时需注意,避免温度过高导致烫伤,伤口未愈合者需用毛巾包裹热水袋。热敷后配合顺时针按摩,效果更显著。
以上措施无效者,可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药物或理疗治疗,如促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片(10mg,每日3次)或枸橼酸莫沙必利片(5mg,每日3次)可增加胃肠蠕动;消胀药二甲硅油片(25-50mg,每日3次)可降低胃肠道内气泡的表面张力,使气泡相互融合,便于排出。如腹胀严重者可酌情采用开塞露排气以达到通便及排气的目的,但不可用泻药,以免影响切口的愈合;亦可采用针灸疗法,针刺足三里、内关、天枢等可调节胃肠经脉气血运行,增强胃肠蠕动功能。结肠癌术后一例患者,术后36小时未排气,患者腹胀,采用针灸足三里并配合服用二甲硅油片治疗,2小时后排气通畅,腹胀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警惕术后胀气的“预警信号”
若术后持续3天无排气症状,伴有急性腹痛、剧烈呕吐,考虑为肠梗阻;腹胀、腹痛伴明显压痛,腹部听诊肠鸣音消失,则考虑肠梗阻;发热(体温>38.5℃)、白细胞计数上升,提示存在腹腔感染的可能,应注意是否存在肠梗阻、腹腔感染、吻合口瘘等并发症,需行腹部CT、X线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而术后肠胀气比较常见,只要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便可明显缓解。早期下地活动、腹部按摩、腹部热敷、合理饮食以及药物理疗是有效应对胀气的重要方法。若胀气不能缓解且有进一步恶化迹象,需及时就医,以防病情恶化。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