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兵  单位:成都市金牛区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09
489

“牙上只是小黑点”,“先忍忍再说”——这种拖延在我国非常普遍。数据显示,成年人龋患率近90%,12岁儿童也超40%。龋病是细菌、糖、宿主和时间共同作用的慢性过程:菌斑代谢糖产酸,使局部pH长期低于4.5,导致牙釉质脱矿、形成白垩斑,若不干预,病变将深入牙本质甚至牙髓。初期常无明显症状,一旦出现剧痛,治疗往往已从简单补牙升级为复杂且高成本的根管治疗或拔牙修复。

龋病的分期与症状

龋病根据病变程度通常分为三期,症状逐步加重。初期龋(釉质龋):主要表现为牙面白垩斑或褐色斑点,无明显不适,此阶段可通过涂氟和改善口腔卫生实现再矿化。中期龋(浅层牙本质龋):病变穿透釉质进入牙本质,常伴冷热敏感或进食酸甜食物时短暂不适。深龋(深层牙本质龋):刺激痛加重,持续时间延长,病灶接近牙髓,可能需充填甚至根管治疗。若未及时治疗,进展为并发症期,如牙髓炎或根尖周炎,表现为剧烈跳痛、夜间痛、咬合痛或牙龈脓包,治疗难度和花费显著上升。龋病发展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需通过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并干预,防止牙体结构发生不可逆损害。

高危人群与危险习惯

1.儿童与青少年:窝沟深、刷牙技巧不熟练;乳牙龋若拖延可波及恒牙胚。2.孕妇:激素水平波动、夜间呕吐致口腔环境酸化;应在孕中期完成口腔检查。3.老年人:根面暴露、唾液量下降、慢病用药引起口干;根面龋发生率是冠龋的2~3倍。4.高糖饮食与含糖饮料爱好者:研究显示,每天进食≥4次含糖零食,龋风险增加38%。5.口腔清洁不足者:刷牙时间<2 min、忽略牙线或间隙刷,会在牙齿近中面、远中面留下成熟菌斑。

指南建议:儿童自萌牙起就应使用含氟牙膏(1000 ppm);6~12岁第一恒磨牙完成萌出后应进行窝沟封闭。成年人口腔检查至少每6个月1次;高危者应缩短至3~4个月。

四大防线,重在长期坚持

1.科学刷牙——巴氏(Bass)法:刷毛与牙龈呈45°,轻压微颤,依次清洁外侧、咬合面和舌侧,每次≥2 min;电动牙刷能在恒定频率下减少主观遗漏,适合刷牙姿势难以掌握的人群。近中面及远中面使用牙线或牙间隙刷清理。2.含氟防龋——日用含氟牙膏(1000–1500 ppm)+每半年专业涂氟(5%氟化物清漆);氟离子可促使脱矿表层快速生成氟磷灰石,提高抗酸能力。3.饮食控糖——与其减少总糖量,不如降低摄糖频次。进餐后集中甜点而非全天“续杯”,睡前严禁含糖饮料。4.定期专业干预——洁牙(超声+抛光)能去除矿化牙石,减少厌氧菌温床;咬合面深窝沟儿童应做窝沟封闭;唾液腺功能障碍者可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人工唾液或口腔湿润剂。

治疗手段与经济账

釉质再矿化:高浓度氟(≥22600 ppm)局部涂布,每周1~2次,花费低、无创。

树脂充填:去腐后分层光固化,重建牙体形态,单颗花费数百元;若洞较大可选嵌体或冠修复。

根管治疗(RCT):清理感染牙髓、充填根管,需2~3次就诊;一般采用镍钛机用器械配合牙胶充填,费用约为树脂充填的4~6倍。

拔除+种植:拔牙后需植骨、种植体和烤瓷冠,单颗花费数千到上万元且疗程半年以上。

经济学研究:晚期龋病治疗的直接成本平均是早期处理的5~10倍,间接成本(误工、复诊、疼痛负担)更无法量化。

打破四大误区

“乳牙坏了不用补”——乳牙龋可导致恒牙胚发育畸形或错位萌出;早期处理能显著降低恒牙列错颌风险。

“牙不疼就不用看”——釉质龋通常无痛,等到敏感时病变往往已深,接近牙髓。

“洁牙会伤牙”——规范超声洁牙仅震碎牙石,不会磨损硬组织;术后敏感为暂时性脱矿,可通过含氟凝胶缓解。

“漱口水能代替刷牙”——漱口水仅降低部分细菌活性,不能去除已黏附的成熟菌斑;机械清洁仍是根本。

全生命周期口腔管理

0~6岁:家长代刷+每3~6个月口腔检查;涂氟、窝沟封闭。

青壮年:养成巴氏刷牙+牙线习惯;每半年洁牙;孕期完成口腔评估。

老年期:关注根面龋、高血压及糖尿病用药导致的口干;必要时使用氟化物漱口液或专业的护龈牙膏。

口腔是全身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倡导“终身无痛洁白牙齿”。龋齿是否可逆,关键在于白垩斑期的早发现与早干预。请牢记三条底线:每天刷牙2分钟、半年检查一次、持续补氟。守住每颗牙,就是守住健康与自信微笑。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8
来源:佛山复星禅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