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留置导尿管是许多患者居家康复的重要医疗措施,但护理不当可能引发感染、堵塞甚至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据统计,导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占居家导管并发症的68%。如何科学护理?本文结合权威指南和临床经验,总结避免感染的6个关键步骤,助您安心居家照护。
第一步:尿道口清洁:阻断感染入口
尿道口是细菌侵入泌尿系统的首要门户,需每日进行标准化清洁:
1.清洁频率:每日1-2次,排便后需额外清洁1次;
2.操作方法:用38-40℃温开水浸湿无菌纱布,从尿道口向肛周方向擦拭(严禁反向),女性需清洁大小阴唇间区域,男性需翻开包皮清洁龟头及冠状沟;
3.注意事项:禁用肥皂、沐浴露等刺激性清洁用品,清洁后用干纱布吸干水分,保持局部干燥;避免用力摩擦,防止黏膜损伤。
第二步、手卫生与无菌操作:切断传播链
手卫生是预防CAUTI的关键环节,所有操作需遵循无菌原则:
1.手部消毒:接触导尿管、尿袋前,必须用流动水+抗菌洗手液揉搓20秒(按“七步洗手法”),或用含75%酒精的免洗消毒剂消毒至手部干燥;
2.操作防护:更换尿袋、处理漏尿、调整导管时,需佩戴一次性无菌手套;
3.接口保护:断开导管与尿袋连接前,用碘伏棉签环形消毒接口外侧(直径≥5cm),操作后再次消毒接口并立即连接,避免暴露时间超过30秒。
第三步、引流系统管理:防反流防堵塞
维持引流系统通畅与密闭,可直接降低膀胱感染风险:
1.防反流措施:尿袋始终低于膀胱水平(耻骨联合以下5-10cm),卧床时固定于床沿(避开床栏压迫),下床活动时固定于同侧裤腿外侧(高度不超过膝盖);
2.防堵塞与牵拉:导管固定采用“高举平台法”——男性固定于大腿内侧,女性固定于下腹部,预留10-15cm活动长度;每日3次从导管近端向远端轻柔挤压,促进沉淀物排出;避免导管扭曲、受压(如卧床时勿压于身下);
3.系统密闭性:除非医护人员操作,严禁随意断开导管与尿袋连接,破损、渗漏的尿袋需立即更换。
第四步、器具定期更换:控制细菌定植
导管与尿袋长期使用易形成细菌生物膜,需按材质与类型定期更换:
1.更换周期:乳胶导尿管每14天更换1次,硅胶/聚四氟乙烯导尿管每28天更换1次;普通尿袋每周更换1-2次,抗反流尿袋每10-14天更换1次(具体需遵医嘱);
2.紧急更换指征:器具破损、漏液;尿液浑浊、有絮状物或异味;导管堵塞无法疏通时;
3.操作要求:更换需由经培训人员执行,全程保持无菌,更换后记录日期与患者反应。
第五步、科学饮水:自然冲洗尿道
充足饮水可稀释尿液、减少细菌定植
1.饮水标准:心肾功能正常者,每日饮水1500-2000ml,维持24小时尿量1500-2000ml。
2.调整原则:尿液深黄时增加饮水量,夜间睡前1小时可减少饮水。
3.禁忌误区:不可因担心漏尿而限制饮水,尿量<1000ml/24h会增加感染风险。
第六步、异常监测与健康管理:早发现早干预
(一)动态监测:警惕感染信号
1.尿液观察:正常尿液淡黄透明,若出现浑浊、血尿、絮状物或恶臭味,提示可能感染。
2.症状监测:患者出现发热、下腹部胀痛、腰痛,或尿道口红肿、刺痛时,可能为CAUTI,需立即联系医护人员。
3.尿量记录:每日记录总尿量,若<400ml/24h或突然减少50%以上,需排查导管堵塞或肾功能异常。
(二)健康管理:增强机体抵抗力
1.饮食调整:保证优质蛋白、维生素摄入,避免高糖、高盐饮食。
2.活动指导:身体允许时每日进行床上翻身、肢体活动,卧床患者每2小时更换体位1次。
3.作息管理: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结语
导尿管居家护理看似简单,实则需严谨对待每个细节。牢记“清洁是基础,通畅是关键,观察是保障”,结合科学饮水和规范操作,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若出现异常症状,请立即联系医护人员,切勿自行处理。您的耐心与细心,是患者康复的重要保障!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