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在日常生活中,生病服药是常见之事,不少人习惯用果汁、茶水送服药物,或在服药后不久就进食特定食物。然而,这种看似随意的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食物与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这些相互作用不仅会影响药物的疗效,还可能引发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深入了解食物与药物相互作用的药学机制,并做好风险管控,对每个人的健康都至关重要。食物与药物相互作用的药学机制十分复杂,主要涉及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两个方面。在药代动力学层面,食物可能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例如,富含脂肪的食物会促进脂溶性药物如灰黄霉素、维生素类药物的吸收,使其在体内的浓度升高;而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则可能吸附药物,减少药物的吸收量。在药物代谢方面,肝脏中的细胞色素 P450 酶系是药物代谢的关键参与者,葡萄柚汁中含有的呋喃香豆素类物质,能够抑制该酶系的活性,致使通过此酶系代谢的药物,如降压药硝苯地平、降脂药辛伐他汀等,在体内的代谢速度减慢,血药浓度异常升高,从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从药效学角度来看,食物与药物相互作用会增强或减弱药物的治疗效果,或者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例如,酒精本身就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若与镇静催眠药如地西泮同时服用,二者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叠加,会显著增强嗜睡、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严重时可导致呼吸骤停。又如,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橙子等,与保钾利尿药螺内酯合用时,可能会引起血钾升高,导致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
食物与药物相互作用带来的风险不容小觑。轻则导致药物疗效降低,使疾病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延长病程;重则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在临床案例中,曾有患者在服用他汀类降脂药期间饮用葡萄柚汁,数日后出现严重的肌肉疼痛、乏力症状,检查发现肌酸激酶水平大幅升高,这是典型的因食物与药物相互作用引发的横纹肌溶解症。此外,一些食物与药物的相互作用还可能干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准确判断。例如,食用大量含维生素 C 的食物后进行尿液隐血检测,可能会出现假阴性结果,延误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生活中还有许多容易被忽视的 “危险搭配”。比如,正在服用抗生素的患者,如果大量饮用牛奶,牛奶中的钙离子会与抗生素结合,形成难以吸收的复合物,降低药效;而服用含铁的补血剂时喝茶,茶叶中的鞣酸会与铁离子结合,阻碍铁的吸收。对于患有糖尿病的老人,在服用降糖药期间,若食用过多山楂,山楂的降血糖作用与药物叠加,可能引发低血糖昏迷。
为了有效管控食物与药物相互作用带来的风险,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首先,医疗机构和药师应发挥专业指导作用。药师在发药时,要详细告知患者药物与食物的相互作用信息,包括服药时间与饮食的间隔、避免同时食用的食物等。同时,医生在开具处方时,也应充分考虑患者的饮食习惯,尽量选择相互作用较少的药物。其次,患者自身要增强安全用药意识。服药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物的注意事项;主动向医生和药师咨询用药期间的饮食禁忌;避免自行随意搭配食物和药物,尤其是在服用多种药物时更要谨慎。此外,社会层面应加强科普宣传,通过多种渠道普及食物与药物相互作用的知识,提高公众对这一问题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对于家庭来说,还可以建立 “用药饮食备忘录”,记录每位家庭成员正在服用的药物和需避免的食物;儿童用药更要格外小心,果汁、可乐等饮料绝不能替代温水送服药物。
食物与药物相互作用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知识的复杂问题,对人们的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只有深入了解其药学机制,采取有效的风险管控措施,医生、药师、患者和社会共同参与,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确保用药安全有效,守护我们的健康防线。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