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们的身体里,脏器们都有各自“安居”的位置,可有时候,它们可能会“调皮”地偏离轨道,引发一种看似常见却暗藏危机的疾病——疝气。可能很多人对它不太了解,甚至觉得没啥大不了。但事实上,疝气一旦发作起来,胃肠可能由腹壁“破洞”出走,后果不堪设想。在日常生活中,咱们时不时会听说身边有人得了这病,有的及时救治恢复了健康,有的却因忽视拖延酿成大祸。所以,咱们得好好认识认识它,给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多一份保障。
疝气是咋回事
疝气,顾名思义,就是人体内的组织或器官,通过正常的生理腔隙或病理性缺损,从一个地方“串门”到另一个不该去的位置。就好比一个软软的气球,原本被外面紧实的布包裹着乖乖待着,但一旦包裹它的布有了破损,气球就可能从破损处鼓出来。咱们拿最常见的腹外疝来说吧,腹腔内的胃、肠管等脏器,原本都舒舒服服待在腹腔这个“大房子”里,靠着坚固的腹壁肌肉“围墙”安身立命。可要是腹壁肌肉因为外伤、长期咳嗽、过度用力搬运重物,或者生来就比较薄弱等原因,出现了一个破口或者变得松弛,这些脏器就会瞅准机会,从薄弱处“钻”出去,一开始可能只是个小包,摸着软软的,平躺或者按压时可能还会自己缩回去,这就是疝气的典型“小鼓包”现象。
疝气会有啥危险
只要腹壁有个小缺口,肠道就像脱缰的野马,可能顺着这个洞口不断往外“跑”。肠道负责运输消化食物产生的残渣,要是部分肠道卡在洞口处,就像水管被石头堵了,肠道内容物无法正常下行,就会引发肠梗阻。患者会感觉肚子一阵一阵绞痛,而且越来越频繁,还可能频繁呕吐,吐出胃里的食物还不算完,连肠道里的黄色肠液都可能被“逼”出来,肚子胀得又硬又大,触摸都疼,这时候可不是普通的肚子疼,要是不及时处理,肠道会被撑得越来越粗,血液循环也受影响,时间一长,肠道组织就缺血坏死了,整个机体内环境都会乱套,危及生命。此外,有时候,鼓出的胃肠道可能在洞口被卡得紧紧的,回不去了,这就叫嵌顿疝。一旦嵌顿,肠道的血液供应被压迫,静脉回流先受阻,肠道就会充血水肿,小包迅速变大变硬,疼得人直冒冷汗、坐立不安。要是还持续卡着,动脉血流也被堵了,肠道组织彻底没了血液滋养,开始坏死发黑甚至穿孔,肠腔内的肠内容物就会漏出来,引发严重的腹膜炎,肚子像板砖一样硬,疼得无法缓解,高烧、心跳加快,人也迅速陷入休克状态,这是要命的急症,必须马上手术,不然在短短几个小时内,人就可能被死神拉走。
如何预防和应对疝气
咱们得把预防疝气这根弦绷紧。平时注意别让肚子受“委屈”,避免长时间咳嗽,要是有慢性支气管炎等毛病赶紧治疗;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让肠道顺顺当当,别被便秘折磨得肚子胀;体重超标的要减肥,给腹腔减减压;老年人、长期卧床的病人可以适当做做仰卧起坐等腹肌锻炼,增强腹壁力量。要是发现肚子上有了不明原因的小鼓包,千万别掉以轻心,赶紧去正规医院的普外科看看。医生一般会通过触诊、超声或者CT扫描等手段,帮咱们揪出疝气这个“捣蛋鬼”。要是确诊了疝气,大多数情况下手术是根治的好办法。现在的手术技术越来越先进,有传统的开放式手术,也有创伤小、恢复快的腹腔镜手术,医生会根据个人情况给出最适合的方案。对于一些身体状况不允许手术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先用疝气带来缓解症状,但这只是权宜之计,得尽快想办法安排手术。
总之,疝气这毛病,就像身体里藏着的一颗小炸弹,平时可能没啥动静,关键时刻却能给人致命一击。咱们可不能因为它一开始看着没啥大不了,就忽视它的存在。希望大家通过这篇文章,能对疝气多一份了解,多一份警惕。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防患于未然。要是真不幸碰上疝气,也别慌张,及时就医,配合医生积极治疗,让胃肠乖乖待在肚子里,咱们才能健健康康过好每一天。关爱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从关注这些“小毛病”开始,毕竟,健康才是生活最大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