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珏  单位:嘉定区中心医院 ICU  发布时间:2025-10-17
36

在重症监护室(ICU)的日常场景里,常能见到这样令人揪心的画面:戴着呼吸机的患者频繁扭动身体,甚至试图拔掉面罩或气管插管。很多人会误以为这是“不配合治疗”,却忽略了背后的真相——呼吸机带来的生理不适与心理恐惧,正一点点消磨着患者的求生意志。想要让患者从“抗拒”转向“配合”,关键是读懂他们的痛苦,用科学干预化解“约束感”。

呼吸机为何让患者感到“束缚”

呼吸机是呼吸衰竭患者的“生命屏障”,能维持气道通畅、改善氧合,但对患者而言,它更像一种“被动约束”,不适感来自多方面:

生理层面的直接折磨

无创呼吸机面罩紧压面部,易致鼻梁、面颊皮肤不适及闷热、口干;有创插管刺激咽喉,引发异物感、疼痛,还影响吞咽与发声,患者只能挣扎表达痛苦。气流节奏若与自主呼吸不符,会出现“人机对抗”,引发胸闷、窒息感。

心理层面的双重压力

ICU封闭环境、24小时亮灯及仪器报警声易让患者焦虑,加上与家人分离、难获外界信息,部分患者会出现幻觉、谵妄,视呼吸机为负担并想拔管。生理与心理不适叠加,会弱化求生意志,导致抗拒治疗。

破解“配合难题”:从生理到心理的全方位干预

让患者接受呼吸机、配合治疗,不是“强制约束”,而是通过科学措施减少不适、重建信心,唤醒他们内在的求生欲,具体可从四方面入手:

先解“生理痛”:减少呼吸机带来的直接不适

生理舒适是配合治疗的基础,医护人员会针对性缓解患者的身体痛苦:

1.优化设备适配

针对无创呼吸机使用者,医护人员会根据面部轮廓选择合适的面罩,在鼻梁等易压迫处粘贴泡沫贴等减压敷料,每2-4小时调整面罩位置以防皮肤破损;同时调整气流压力与湿化温度至37℃左右,以缓解口干并减少“人机对抗”。

2.缓解局部刺激

有创插管患者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2-3次,涂润唇膏保湿;咽喉痛明显时,遵医嘱使用镇静止痛药以减轻刺激。对长期通气者,应定期评估气道,及时调整插管深度,避免损伤气道黏膜。

打通“沟通墙”:让患者能“说话”、有回应

很多患者的“躁动”,其实是“需求无法表达”的无奈。这时,建立有效沟通渠道至关重要:

1.简易沟通工具辅助

医护人员准备标有“口渴”“想翻身”“想见面”等需求的沟通板、手势卡,患者通过指认、眨眼或简单手势(如竖大拇指表示“舒服”)就能表达想法,避免因需求被忽视而引发抵触。

2.家属参与情感支持

病情允许时,医护人员安排家属通过视频通话与患者交流,家属也可写鼓励话语,由医护人员宣读。这种情感联结让患者感到“不是独自战斗”,减少孤独感,增强坚持治疗的动力。

讲清“治疗意义”:让患者从“被动”变“主动”

患者抗拒呼吸机,往往是因为“不理解它的作用”。这时,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治疗逻辑,能让患者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配合”:

1.通俗化科普治疗目标

医护人员用患者易懂的语言解释:“你现在肺没力气,呼吸机像‘呼吸助手’帮你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等肺功能恢复,就会慢慢减少它的帮助,直到你能自己呼吸。”这样可以避免强硬表述,并强调其是康复工具。

2.用数据直观展示效果

医护人员将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等监测数据转化为通俗信息,如“用上呼吸机后血氧从85%升到98%,说明氧气够了,肺在好转”,让患者直观地看到疗效,感受坚持的意义,从而配合治疗。

细节见“人文关怀”:让“约束”里有温度

ICU的治疗不仅是“治病”,更是“治人”。细节处的关怀,能让患者在“约束”中感受到尊重,重新燃起对生命的渴望:

1.营造舒适环境

在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医护人员会调暗夜间灯光、降低仪器报警声的音量,让患者有更接近正常的作息;病情允许时,会协助患者翻身、活动肢体(如抬抬手臂、屈伸腿部),以避免长期卧床导致的不适。

2.积极暗示与精神支持

医护人员操作时会用温和语气交流,如“调整面罩会更舒服”、“今天恢复比昨天好”,以积极暗示强化患者信心;对有宗教信仰者,尊重其习惯,提供祈祷空间、联系宗教人士等,给予精神支持。

呼吸机治疗中,患者配合不靠强制约束,而是医护、家属与患者的三方协作:医护凭专业减轻痛苦,家属以陪伴传递温暖,患者用勇气对抗疾病。冰冷的“机械约束”变为充满关怀的“生命支撑”,能唤醒求生意志,助患者走出呼吸困境。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