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龚电力  单位:星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肾内消化科  发布时间:2025-08-01
2534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特征是胃黏膜腺体减少或消失,伴随胃酸分泌功能下降。许多患者长期饱受胃胀、消化不良、嗳气等不适困扰,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肠上皮化生,即胃黏膜细胞被类似肠道的细胞取代,这被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病变之一。

1.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肠化的关系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腺体进行性减少并伴有炎症浸润的慢性病变,约30%-50%的患者可进展为肠上皮化生。肠化分为完全型(Ⅰ型)和不完全型(Ⅱ、Ⅲ型),其中Ⅲ型肠化(结肠型)与胃癌风险显著相关(相对风险达5-10倍)。病理机制涉及胃黏膜干细胞异常分化,表现为MUC2、CDX2等肠型标志物表达上调。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主要诱因,其CagA毒素可通过NF-κB通路促进肠化发生。早期干预可延缓约60%轻中度肠化进展。

2. 西医治疗:病因管理与对症支持

西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核心在于消除致病因素和修复胃黏膜环境。首要任务是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采用包含质子泵抑制剂、抗生素和铋剂的标准联合治疗方案,这不仅能显著减轻胃黏膜炎症,还可能促使轻中度肠上皮化生发生逆转。针对胃酸分泌不足的患者,可短期补充胃蛋白酶或稀盐酸制剂以改善消化功能,缓解腹胀症状。同时配合使用胃黏膜保护剂促进组织修复,以及胃肠动力调节药物改善消化不良症状,形成综合治疗方案。然而,西医治疗对部分患者(如非Hp相关性胃炎)效果有限,且难以完全解决胃胀等功能性症状,此时中医调理可发挥重要作用。

3. 中医调理:整体辨证与个体化方案

中医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归为“胃痞”、“胃脘痛”范畴,其病机主要在于脾胃虚弱、气滞血瘀、湿热内蕴三大证型。脾胃虚弱致运化失司,气机升降失常;情志不畅则肝气犯胃,气滞血瘀;饮食不节酿生湿热,蕴结中焦。三者相互影响,最终导致胃络失养,黏膜萎缩。临床常见虚实夹杂之证,治疗当以健脾和胃为本,佐以理气活血、清热化湿等法。中药复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整合调节优势。黄芪、党参等补气药可通过上调EGF、VEGF表达促进胃黏膜修复;黄连、黄芩等清热药能抑制幽门螺杆菌生长及NF-κB炎症通路;三七、丹参等活血药可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度。临床研究证实,持续6个月的中药干预能使约45%的患者胃黏膜炎症程度降低1-2级,30%的轻中度肠化患者病理显示化生范围缩小,尤其对脾胃虚弱型患者效果显著。

4. 中西医结合:协同增效与生活调护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核心在于发挥协同效应。西医通过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快速控制黏膜炎症;中医则运用健脾益气、活血化瘀等治法,系统调节胃肠微环境。研究表明,根除Hp后联合黄芪建中汤等方剂,可使胃黏膜修复效率提升约30%,同时降低抗生素相关腹泻发生率。在组织修复阶段,辅以足三里穴位针灸可促进胃泌素分泌,配合含多糖类成分的药膳能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这种多靶点干预模式,通过调控NF-κB等信号通路,显著改善胃黏膜血流灌注和上皮细胞再生能力,为逆转肠化提供有利的微环境基础。生活调护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饮食方面需遵循低刺激性原则,避免高盐、高亚硝酸盐食物,建议采用分餐制,每口食物咀嚼20-30次以减轻胃负荷。心理干预方面,规律进行腹式呼吸训练,配合八段锦锻炼,可降低交感神经张力,改善胃肠动力障碍。必须严格戒除烟酒,尼古丁会抑制前列腺素E2合成,乙醇则直接破坏胃黏膜屏障。非甾体抗炎药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必要时联用质子泵抑制剂保护胃黏膜。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维持胃酸分泌节律。

结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逆转需长期综合管理。中西医结合通过病因治疗、症状缓解、黏膜修复等多环节干预,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方案。患者应保持信心,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坚持治疗,并重视定期随访与生活调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