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谭华珍  单位: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 病案管理统计科  发布时间:2025-08-13
2841

前阵子,李女士做完基因检测后,就接到推销“抗癌保健品”的电话,对方甚至能准确说出她的检测指标。原来,她的基因检测的信息被泄露到网上明码标价售卖。去医院看病,挂号单、检查报告、诊断记录……这些看似普通的纸片,实则藏着我们最私密的健康密码。在电子病历普及的今天,这些信息就化作一串串数据,在医院系统、手机APP里流转,如果这些“健康日记”被泄露,会引发怎样的连锁反应?今天,咱们就聊聊病历、病案里的隐私安全那些事儿。

病历,远比想象中更“值钱”

病历是医生看病时记录的“健康档案”,而整理归档后的病历集合,就成了病案。以前是厚厚的纸质本子,现在大多变成了电子数据,在电脑、云端“安家”。一份完整的电子病案,不仅有你的姓名、年龄、住址,还详细记录着过敏史、家族遗传病、用药情况等信息。

这些信息对医生来说,是制定治疗方案的“作战图”,但一旦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就可能变成“生财工具”。要知道,病历数据一旦泄露,不仅可能被用于精准诈骗,还可能影响你未来的就业、保险,甚至个人安全等。有些慢性病患者的病历信息被泄露后,骗子冒充医生或健康顾问,以“病情恶化”“新药推荐”为由实施诈骗,不少老人因此上当受骗。更严重的是,医疗数据被非法收集、分析后,可能被用于歧视性商业行为,比如保险公司根据你的病历记录,拒绝为你承保或提高保费。

隐私泄露这些“坑”你可能正在踩

很多人觉得,信息泄露离自己很远,其实危险可能就藏在生活细节里。在小诊所随意填写个人信息、扫码领取所谓“免费体检”、在不正规网站查询检查结果、随手丢弃未撕碎的检查报告……这些不经意的举动,都可能让你的健康隐私“裸奔”。

更要警惕医疗机构内部的“数据滥用”,部分机构打着“医学研究”“数据合作”的旗号,在未经患者充分同意的情况下,将脱敏后的医疗数据卖给商业公司,即便抹去了身份标识,也可能通过大数据分析重新锁定个人。

守护健康隐私你我都能出份力

保护病历隐私,可不是医院单方面的事,咱们普通人也能做自己的“信息卫士”。去医院看病时,一定要仔细阅读知情同意书,了解这些信息会用在哪些地方;检查报告、缴费单别随手乱扔,用碎纸机处理后再丢;手机里的健康APP,定期检查权限设置,别让它们“偷看”你的隐私。

在使用医院的线上服务时,设置复杂密码,并开启双重验证;不随意点击陌生链接或扫描不明二维码,避免下载来路不明的医疗类APP。如果接到可疑的健康咨询电话,一定要核实对方身份,不要轻易透露个人病情信息。

医疗机构更要当好“守门人”。从技术上,给病历数据加上“多重锁”——用加密算法保护数据传输,设置严格的权限管理,非授权人员连文件的边都摸不到。在制度上,严格遵守《个人信息保护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电子病历信息使用管理的通知》等文件规定,严格实施分级分类访问控制与权限管理。遵循最小可用原则,明确临床诊疗、教学、管理等相关人员分级访问权限和时限,严禁未经授权查阅、复制、传播或篡改病历信息,建立数据泄露应急机制。

如何让数据“安全地流动”

随着互联网医院、AI辅助诊断越来越普及,医疗数据的共享需求越来越大。一边是提升医疗效率的迫切需要,一边是隐私保护的红线,该如何平衡?科学家们正在研究“联邦学习”“差分隐私”等新技术。简单来说,就是AI在不接触原始数据的情况下,就能学习病例规律,既保护隐私,又能助力医学进步。

但说到底,保护健康隐私,不仅需要技术“硬核”,更需要全社会树立“尊重患者权利”的意识。从医院窗口的工作人员,到开发健康APP的程序员,再到每一个看病的普通人,都要把“守护健康隐私”当成自己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的健康秘密才能真正安全“住”在属于它的地方。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