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名药师,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患者咨询:“中成药能治慢性肾病吗?吃了会不会伤肾?”这些问题。今天咱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帮助大家避开误区,科学合理地使用中成药。
一、中成药对慢性肾脏病的作用
慢性肾脏病(CKD)是一种病程漫长且进展较为隐匿的疾病,给患者带来诸多困扰。而中成药在延缓肾功能恶化以及改善相关症状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众多研究表明,中成药可通过减轻炎症反应、发挥抗氧化作用以及保护肾脏细胞等多种机制来发挥作用。例如,黄葵胶囊能够有效降低尿蛋白,虫草制剂(如百令胶囊)则对改善患者的疲劳、贫血等症状有一定的效果。
但需要明确的是,中成药是一把“双刃剑”。据相关研究显示,在慢性肾脏病患者群体中,超过50%的患者存在不合理使用中成药的情况,像药证不符、重复用药等问题较为常见。如果使用得当,中成药是良药,可助力疾病治疗;但若使用错误,不仅不能治病,反而可能对肾脏造成进一步的损伤。
二、避开四大常见误区
1.“听说别人有效,我就跟着吃”:中医强调辨证施治,不同患者即使表现相似,其内在证型也可能截然不同。比如同样是出现水肿症状,湿热证的患者适合使用黄葵胶囊来清热利湿、化瘀通络,而脾肾气虚证的患者则更适合使用尿毒清颗粒来健脾利湿、补肾通便。若不辨证,盲目跟从他人用药,很可能导致药证不符,不仅无效,还可能加重病情。
2.“多药齐下,效果更快”:部分患者为了追求快速的治疗效果,同时服用多种中成药。然而,这样的做法存在很大的风险。例如,有患者同时服用尿毒清颗粒和肾衰宁胶囊,结果出现了腹泻等不良反应。重复用药会使药物成分叠加,升高副作用风险,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3.忽视毒性成分:部分中成药中含有马兜铃酸、雷公藤等具有一定毒性成分。以昆仙胶囊为例,其虽在一定程度上可用于治疗慢性肾脏病,但因含有毒性成分,需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使用,否则长期滥用可能对肾脏造成严重损伤。
4.盲目依赖中成药:中成药在慢性肾脏病的治疗中,主要起到辅助作用,它不能替代降压药、降糖药等基础治疗药物。只有中西医结合,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单纯依赖中成药,可能会延误疾病的综合治疗,导致病情恶化。
三、科学用药的四大原则
1.先辨证,再选药:在选用中成药时,一定要先明确自己的证型。如果是脾肾气虚证,可选择尿毒清颗粒、金水宝胶囊等具有健脾补肾功效的中成药;对于湿热瘀阻证的患者,则适合使用黄葵胶囊、海昆肾喜胶囊等具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作用的中成药。如果患者对自身证型不确定,应先咨询专业的中医师,切不可盲目自行选药。
2.简单用药,避免叠加:在使用中成药时,应尽量减少用药种类,每次使用1-2种为宜,以降低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例如,虫草制剂在使用时,不宜与免疫抑制剂同时混用,否则可能会影响药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
3.关注说明书细节:在使用中成药时,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对于标注有“大毒”“有毒”成分的中成药,如雷公藤多苷片等,需格外谨慎,严格按医嘱使用。同时,要按照说明书上的推荐剂量服用,切勿自行增加或减少药量,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或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4.定期监测肾功能:在使用中成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过程中,患者应定期进行肾功能监测,一般建议每3-6个月检查一次肌酐、尿蛋白等指标。通过定期监测,可及时了解肾功能的变化情况,从而为调整用药方案提供依据。
四、实用建议与案例
1.案例分享
张阿姨确诊慢性肾炎后,听信他人推荐,自行购买了一些所谓的“补肾”中成药来服用。但一段时间后,她的肌酐水平不降反升。后来在医生的诊断下,发现她其实属于湿热证,医生为其调整用药方案,改用黄葵胶囊后,张阿姨的尿蛋白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肾功能也逐渐趋于稳定。
2.药师建议
患者在选择中成药时,应优先考虑《中成药治疗慢性肾脏病临床应用指南》中推荐的品种,如尿毒清颗粒、百令胶囊等,这些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都经过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和验证。此外,对于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选择中成药时,要注意避免含有升高血糖或血压成分的药物,以免影响基础疾病的控制。若在用药过程中出现恶心、皮疹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
总之,中成药是慢性肾脏病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但关键在于要科学合理地使用。要牢记以下三点:辨证选药是核心,简单用药是关键,定期监测是保障。如果您对自己的病情或所使用的药物存在疑问,不妨带上药物清单,及时向药师或中医师咨询,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