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主要致病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肠道病毒71型(EV71)以及近年增多的柯萨奇病毒A6、A10型(CVA6、CVA10)。
之所以得名“手足口”,源于其典型症状分布部位:患儿手、足、口腔等部位会出现小疱疹或溃疡。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玩具、毛巾、餐具等物品感染。飞沫传播:吸入患儿咳嗽、打喷嚏时的飞沫。粪口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
隐性感染者(无症状但携带病毒的人群)也是重要的传染源,这使得病毒在托幼机构和家庭中传播更为隐蔽。
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通常为2-14天,平均3-5天。多数患儿症状较轻,一般在1周内痊愈,但少数可能发展为重症。
典型初期症状包括:发热或不伴发热(多为38℃左右)、咳嗽、流涕、食欲缺乏、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疡、手、足、臀部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疱疹,部分患儿可能仅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仅有口腔疱疹)或皮疹轻微。
不同病毒类型引起的皮疹表现各异:CVA16/EV71型病毒:皮疹不痛不痒,恢复期不留疤痕。CVA6/CVA10型病毒:皮损严重,表现为大疱样皮疹,范围更广且可能伴疼痛,病后2-4周可能出现指甲脱落。
不同分期的症状特点与护理要点
出疹期(第1期):发热(38℃左右)、口腔溃疡、手足皮疹,占95%以上,1周内痊愈。做好口腔、皮疹护理、保证营养摄入。
神经受累期(第2期):持续高热>39℃、精神萎靡、呕吐、吸吮无力、肢体抖动或无力,应立即就医,监测生命体征。
心肺衰竭前期(第3期):心率(>160次/min)、呼吸(>30-40次/min)增快、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花纹、血压升高。是抢救的黄金窗口期,要避免移动、禁饮禁食防误吸,监测生命体征。
心肺衰竭期(第4期):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血压降低或休克,该期病死率高,要端坐位或半卧位、禁饮禁食防误吸。
恢复期:体温正常、疱疹结痂、食欲恢复,但仍有传染性,需继续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后1周左右,加强营养,观察指甲变化。
手足口病怎么治疗?
普通病例:退热(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温水擦浴、退热贴)、皮肤瘙痒(炉甘石洗剂)、口腔喷雾缓解疼痛。
重症病例:住院治疗,包括降颅压(甘露醇)、免疫调节(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呼吸支持。
家庭护理及隔离消毒
饮食护理:患儿常因口腔溃疡拒食,应提供温凉的流食或半流食,如牛奶、米汤、藕粉等。避免酸、烫、硬食物刺激溃疡。可少食多餐,保证营养摄入。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剪短指甲避免抓破疱疹。穿着宽松柔软棉质衣物减少摩擦。臀部有皮疹者,便后用温水清洗,保持清洁干燥。
口腔护理:餐前餐后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小婴儿可用棉签蘸水清洁)。溃疡严重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促进溃疡愈合的药物。
隔离消毒:患儿应居家隔离至少2周,直至所有疱疹结痂。物品专用并彻底消毒,餐具、奶瓶煮沸20分钟后放在太阳底下暴晒,消毒效果更好。玩具、门把手用含氯消毒液擦拭,粪便中可加入消毒液处理。
发热管理
低热时可物理降温(温水擦浴,勿用酒精),体温超过38.5℃遵医嘱使用退热药。
手足口病的预防
疫苗接种:EV71灭活疫苗(适用于6月龄-5岁儿童)对重症保护率达90%以上。建议在12月龄前完成全程接种以获得最佳保护。该疫苗仅预防EV71型病毒,不能预防其他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
健康的生活预防
严格遵循“七步洗手法”,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洗手≥20秒,教育儿童不与他人共用餐具、毛巾等个人物品,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更换尿布后均应彻底洗手。
居室每天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定期清洁消毒儿童常接触物品,含氯消毒剂可有效杀灭肠道病毒,流行季节(夏、秋季)避免带儿童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托幼机构防控
发现病例应停课10天,进行彻底终末消毒。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发现疑似患儿及时隔离并通知家长送医。玩具每周消毒一次,如出现皮疹、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