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时会使用到抗菌药物,但要切记对此类药物应用的注意事项,避免给患者产生不良影响。抗菌药物可以有效治疗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包括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衣原体以及真菌等,但并无法治疗寄生虫病、结核病以及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抗菌药物除了抗生素以外,还包括人工合成抗菌药物,抗生素主要来源于微生物,在高稀释度下可以有效抑制或者杀灭特异病原微生物。
一、抗菌药物的作用
在病菌生化代谢过程中,抗菌药物可以有效进行特异性干扰,进而对病菌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对病菌进行抑制或者灭杀。
首先,通过采用抗菌药物,可以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细菌细胞浆膜之外有一层坚韧而富有弹性的细胞壁,它可维持细菌细胞外形完整。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构成,它形成巨大的分子包围着整个细菌,保护其不被菌体内的高渗透压所破坏。抗菌药可造成细菌细胞壁缺损,使细菌不能维持正常的形态和分裂繁殖的能力,最终溶菌死亡。
其次,还可以影响胞浆膜通透性。细菌的胞浆膜位于细胞壁内侧,由类脂质双分子及镶嵌于其中的蛋白质组成,具有生物合成、物质转运等多种功能,抗菌药可影响其功能。
再次,抑制蛋白质合成。临床上的一些抗菌药物对细菌核糖体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可在不影响人体正常细胞的基础上选择性的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最终阻断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发挥抗菌作用。
最后,影响细菌核酸代谢。核酸主要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由多个单核苷酸相互连接形成的多核苷酸可影响蛋白质的合成。
二、抗菌药物的应用
在实际应用抗菌药物时,患者需要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加大注意。
首先,给药剂量,需要按照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治疗重症感染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抗菌药物剂量较大,而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药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量。
其次,给药途径,轻症感染患者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给予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三、抗菌药物的应用常识
在临床上应用抗菌药物时,需要在患者出现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时,尽早明确感染的病原菌,通过病原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在对抗生素进行选用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情况,药物所达到组织器官的浓度以及药物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药品价格等多方面因素选用合理的抗生素。如果一种抗生素效果欠佳,可以联合另一种抗生素进行治疗,这样可以减少用药的剂量,并且可以提高疗效,降低药物的毒性和不良反应,同时有些疾病可以预防应用抗生素,比如在胃肠道胸腹部手术后可以预防应用抗生素。有些肝肾功能不全或者肾功能不全的病人一定要选用合理安全的抗菌药物,防止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除此之外,在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需要对以下内容加大注意。
首先,需要判断是否是细菌感染,患者应检查血常规,如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说明出现细菌感染,这时才需要吃抗菌药物。
其次,对于细菌感染性的疾病,需要对抗菌药物合理选择,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患者禁止自行用药、停药、增减药物剂量。在医治过程中,需要对抗菌药物的服用剂量、时间加大注意,在用药期间要注意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
再次,抗菌药的使用要当机立断,剂量要用足,疗程要用够。与此同时,需要注意抗菌药物使用的副反应,如过敏、药物热、肝功能损害。
最后,需要根据病情轻重不同,决定选择口服还是注射用药,当出现严重感染问题时,如败血症,需要静脉注射抗菌素。在对抗菌药长期服用后,可能会造成菌群失调,应有效补充肠道乳酸杆菌。在实际服药前,需要确定药物为饭前还是饭后服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