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小兰  单位:苍溪县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25-09-05
67

在肿瘤治疗领域,“中医只能在西医没辙时用”的误区一直存在。事实上,中医并非肿瘤治疗的“备胎”,而是可贯穿治疗全程的重要力量。通过中西医协同,既能发挥西医快速控瘤的优势,也能借助中医调节机体、减轻毒副作用,二者结合可显著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与治疗效果。那么,中医究竟该在哪个阶段介入更合适?不同治疗节点的作用又有何差异?

术前介入:调理机体,为治疗“铺路”

肿瘤患者术前常伴有气血亏虚、免疫力下降,部分患者因营养不良或糖尿病、高血压控制不佳而面临手术延期。中医介入的核心为“扶正固本”,旨在调理身体以助手术顺利进行。临床辨证用药:气虚乏力、食欲不振者用四君子汤健脾益气;阴虚内热、口干咽燥者用沙参麦冬汤养阴生津。研究显示,术前1-2周服用中药,可使术后感染率降低30%,排气时间缩短12小时,从而增强患者的手术耐受度、减少并发症。需要注意的是,应避免使用丹参等活血药以防术中出血,且用药方案需由中西医共同评估。

放化疗期间:减毒增效,守护身体“防线”

放化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但常伴有恶心呕吐、骨髓抑制、消化道黏膜损伤等毒副作用,导致患者难以耐受甚至被迫中断治疗。此阶段中医介入的关键在于“减毒增效”。针对恶心呕吐,胃寒型患者可使用丁香柿蒂散温胃止呕,胃热型患者可使用橘皮竹茹汤清热和胃,3-5天内呕吐缓解率可超过80%;针对骨髓抑制,则以“益气养血”为原则,使用黄芪、当归等中药,联合治疗者的白细胞恢复时间可缩短2-3天,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可降低25%。对于放疗导致的皮炎、肺炎,可通过外用紫草油等方式促进愈合,内服瓜蒌等中药以防止肺炎进展。此外,健脾益肾类中药还可增强肿瘤细胞对放化疗的敏感性,从而提升治疗有效率。

术后恢复期:修复损伤,降低复发风险

肿瘤术后患者常面临两大问题:一是组织修复缓慢、体力恢复差,二是术后复发转移风险较高。此时中医介入需兼顾“扶正”与“祛邪”,既促进身体康复,又抑制残留肿瘤细胞活性。

术后早期(1-3个月)以“益气养阴、健脾和胃”为主,常用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联合陈皮、砂仁等理气药,帮助患者恢复消化功能,改善乏力、气短等症状,促进伤口愈合。术后3个月后,若患者无明显不适,可在辨证基础上加入少量“祛邪”中药(如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增强机体抗肿瘤能力。中国中医科学院一项随访5年的研究显示,术后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胃癌患者,其复发转移率比单纯西医治疗组降低了18%,5年生存率提升了12%。

不过,术后中药治疗需长期坚持,通常建议连续服用6-12个月,并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动态调整药方,避免“一方到底”。

晚期姑息治疗: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对于无法手术、放化疗效果不佳的晚期肿瘤患者,其治疗目标转向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此时中医的作用尤为突出。针对癌痛,可外用蟾酥膏等,配合内服芍药甘草汤以解痉止痛,从而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及成瘾风险;对恶病质患者可使用十全大补汤加减,部分患者体重可增加2-3公斤,进食情况得到提升。中医还能调节免疫与内环境,延缓肿瘤进展,部分晚期肺癌、肝癌患者的生存期甚至超出预期3-5年,且生活质量较高。治疗中需避免盲目使用“抗肿瘤猛药”,应优先保证患者的舒适度,再适度控制肿瘤。

中西医结合的核心原则:辨证施治,全程协同

无论哪个阶段介入,中医治疗都需遵循“辨证施治”原则——同样是肺癌患者,气虚型需补气,阴虚型需养阴,湿热型需清热利湿,绝不能“千人一方”。同时,中西医结合并非简单的“中药+西药”,而是需要中西医双方医师充分沟通,制定个性化方案:例如,在放化疗期间,中药处方需避开与化疗药有相互作用的成分;术后用药则需考虑伤口愈合情况,避免影响恢复。

此外,患者及家属需警惕“中医能根治肿瘤”“中药无副作用”等误区,中医是肿瘤综合治疗的一部分,不能替代西医的规范治疗;同时,中药需在正规医疗机构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应避免自行服用偏方、秘方,以免延误病情。

总之,中医在肿瘤治疗中没有“固定介入时间”,从术前调理到晚期姑息治疗,每个阶段都能发挥独特价值。关键在于尽早纳入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让二者协同发力,既控制肿瘤进展,又守护患者身体机能,最终实现“活得长、活得好”的治疗目标。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