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有些透析患者,透着透着,就出现皮肤瘙痒,骨骼疼痛......严重者甚至出现骨骼严重畸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磷吧~
一、高磷血症的危害
1.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
机制: 高血磷会直接刺激甲状旁腺增生,并降低血钙水平(磷与钙结合沉积),进一步促使甲状旁腺激素(PTH)过度分泌。
后果: 导致骨骼病变,如骨痛、骨折、骨骼畸形;皮肤瘙痒;神经系统症状;加重贫血等。
2.血管钙化:
机制: 高磷血症是血管平滑肌细胞向成骨样细胞转化的强诱导因素。磷和钙在血管壁异常沉积。
后果:
心血管事件风险剧增: 冠状动脉钙化→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脏瓣膜钙化→心力衰竭;外周血管钙化→肢体缺血、坏疽。这是血透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血管僵硬: 导致血压升高(尤其是收缩压),脉压差增大,加重心脏负担(左心室肥厚)。
影响透析通路: 导致内瘘狭窄、失功。
3.软组织钙化:
机制: 钙磷乘积(Ca x P)过高时,钙磷结晶可在关节周围、皮肤、皮下组织、眼睛(红眼/结膜炎)、内脏器官(肺、心脏)等部位沉积。
后果: 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皮肤顽固性瘙痒和溃疡;眼睛刺激症状;内脏功能受损。
4.肾性骨营养不良(ROD):
机制: 高磷血症是核心驱动因素,与SHPT、活性维生素D缺乏/抵抗、骨骼对PTH反应性降低等共同作用。
后果: 包括高转化性骨病(纤维性骨炎)、低转化性骨病(骨软化、无力型骨病)和混合型骨病。导致骨痛、骨折风险极高、骨骼畸形(尤其儿童)、身高缩短、关节周围疼痛。
5.增加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
大量研究证实,将血磷控制在目标范围内能显著降低死亡风险。
6.其他:
皮肤瘙痒: 与高磷血症及其引起的钙化、SHPT密切相关。
加重贫血: 可能通过影响骨髓造血微环境、促进炎症反应等途径干扰红细胞生成素疗效。
营养状况恶化: 严格的低磷饮食可能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引起营养不良。
二、血透患者控磷的目标
血磷目标范围: 通常推荐维持在 3.5 - 5.5 mg/dL。
钙磷乘积(Ca x P): 应严格控制在 < 55 mg²/dL² 以下,以最大限度降低异位钙化风险。
三、如何控制磷水平(综合管理)
1.限制饮食中磷的摄入:
识别高磷食物: 含磷添加剂的食物(加工食品、速食、饮料)。
选择低磷蛋白来源: 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鸡蛋白、瘦肉),但需控制总量(避免营养不良和氮质血症)。优先选择天然食物而非加工食品。
注意“隐藏的磷”: 食品添加剂(如磷酸盐)是重要磷来源,仔细阅读食品标签。
烹饪降磷技巧: 水煮肉类(弃汤)可去除部分磷。
2.充分透析:
保证足够的透析时间、频率和血流量。常规血液透析清除磷的能力有限(主要清除小分子),高通量透析、血液透析滤过(HDF)清除效率更高。
定期评估透析充分性(如Kt/V)。
3.使用磷结合剂(关键药物):
作用: 在胃肠道与食物中的磷结合,形成不溶性复合物,随粪便排出,减少肠道磷吸收。
种类:
含钙磷结合剂: 碳酸钙、醋酸钙(餐中服用)。需警惕高钙血症和血管钙化风险,尤其与活性维生素D联用时。
非钙非金属磷结合剂:
司维拉姆: 碳酸司维拉姆、盐酸司维拉姆。不升高血钙,可能对血脂有轻微益处。
碳酸镧: 结合力强,用量小,不升高血钙含金属磷结合剂:
铁基结合剂: 柠檬酸铁、蔗糖铁。在降磷的同时可补充铁,适合合并缺铁患者。需注意铁过载风险。
铝剂(氢氧化铝): 结合力强,但长期使用有铝中毒(脑病、骨软化、贫血)风险,仅限短期使用(几周)且需严格监测。
4.控制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合理使用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如骨化三醇、帕立骨化醇)或拟钙剂(如西那卡塞)。
控制SHPT有助于改善骨代谢,减少骨溶解释放的磷入血。
将血磷维持在目标范围内,可以显著:
1.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
2.预防和延缓血管及软组织钙化。
3.改善肾性骨病,减轻骨痛,降低骨折风险。
4.缓解皮肤瘙痒等症状。
5.最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
因此,血透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必须高度重视血磷的控制,将其视为与透析本身同等重要的核心治疗目标之一,并持之以恒地进行监测和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