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超  单位:湖南省财贸医院心血管内科  发布时间:2025-07-03
502

对许多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运动”二字常令人既向往又担忧——既希望通过锻炼改善健康,又害怕剧烈运动诱发风险。而近年来风靡全球的超慢跑(SlowJogging),正以“比走路更慢”的独特姿态,为心血管健康打开一扇安全之门。

超慢跑:重新定义“跑步”的底线

超慢跑的核心在于“超慢”——步频约180步/分钟,但步幅极小(约20厘米),速度介于3~5公里/小时,甚至比快走更慢。它颠覆了传统跑步对“速度”的追求,强调“微笑速度”(NikoNikoPace):运动中能轻松交谈、保持微笑的强度。

科学原理:超慢跑通过缩小步幅、提高步频,既能保持跑步时“双脚离地”的动作模式(激活更多肌肉群),又显著降低了关节冲击力和心脏负荷。日本福冈大学田中宏晓教授的研究表明,超慢跑的能量消耗是步行的1.6~2倍,却能让心率稳定在靶心率下限(约最大心率的50%~60%),特别适合心血管患者。

心血管患者的四大获益点

1.温和提升心肺耐力。超慢跑通过持续、有节奏的蹬地动作,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轻心脏负担。长期坚持可逐步提高心肌收缩力,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美国心脏协会(AHA)指出,规律低强度运动可使冠心病患者死亡率降低20%~25%。

2.稳定血压与血糖。超慢跑时,肌肉持续小幅度收缩,促进毛细血管扩张,改善外周循环阻力。研究表明,每周3次、每次30分钟的超慢跑,6周后可使收缩压降低5~10mmHg,同时增强胰岛素敏感性。

3.燃烧内脏脂肪。超慢跑以脂肪为主要供能来源(强度低于乳酸阈值),尤其利于减少包裹在内脏周围的有害脂肪。日本厚生劳动省数据显示,超慢跑3个月可使腰围平均减少3~5厘米,降低动脉硬化风险。

4.心理康复价值。不同于传统康复训练的枯燥感,超慢跑可通过户外环境刺激释放内啡肽,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其“无失败门槛”的特性(速度由自己掌控),更易帮助患者重建运动自信。

安全指南:量“心”而行的运动处方

1.运动前评估——必做检查:静息心电图、心脏超声、运动负荷试验(需医生开具)。适应人群: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恢复期(术后3个月以上)、高血压控制良好(<160/100mmHg)患者。禁忌症:未控制的心律失常、急性心肌炎、不稳定性心绞痛。

2.靶心率计算法。安全心率区间=(220-年龄)×50%~60%,例如60岁患者:靶心率=(220-60)×(50%~60%)=80~96次/分钟。建议佩戴心率手环实时监测。

3.循序渐进方案。初阶(第1~2周):每次10~15分钟,隔日进行,速度以“能完整说长句子”为准。进阶(第3~4周):延长至20~30分钟,尝试连续跑动不间歇。巩固期:每周累计150分钟,可分5次完成,搭配呼吸训练(鼻吸口呼,2步一吸/2步一呼)。

4.预警信号。立即停止运动并就医的情况: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心率突然加快或减慢(超过靶心率±20次/分钟);头晕、冷汗、视物模糊。

超慢跑技术要点

1.姿势:挺胸收腹,目视前方,肩部放松,避免含胸弓背。2.落地:前脚掌先着地,像“滚球”一样过渡到全脚掌,减少膝关节冲击。3.摆臂:手肘弯曲90°,自然前后摆动(幅度小于常规跑步)。4.呼吸:推荐“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收紧核心肌群。

与其他运动协同增效

黄金组合:超慢跑(30分钟)+抗阻训练(弹力带深蹲/靠墙静蹲,10分钟/次,每周2次),可同步改善心肺功能与肌肉代谢。

替代方案:雨雪天可改为室内原地超慢跑,或踩踏步机(保持同等心率强度)。

慢,是为了更远的路

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超慢跑不是妥协,而是智慧的选择。它用“慢”对抗“快节奏疾病”,用持续的低强度刺激重启心脏潜能。正如《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的倡议:“每天30分钟的低强度运动,胜过久坐后1小时的高强度代偿。”在医生指导下,穿上轻便跑鞋,以“蜗牛的速度”出发吧——健康终将追上你。

注意事项:本文为科普建议,具体运动方案需经主诊医生评估后实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8
来源:佛山复星禅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