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种 HPV 疫苗是预防宫颈癌的重要手段,但不少人认为接种后就无需再做筛查。事实上,疫苗不能覆盖所有高危型 HPV,且接种效果因人而异,定期筛查仍是早期发现病变的关键。本文将详细说明疫苗与筛查的关系,帮助大家科学做好宫颈癌预防。1.HPV 疫苗的防护存在局限性
1.1 疫苗无法覆盖所有高危型 HPV
目前市面上的 HPV 疫苗分为二价、四价和九价。二价疫苗主要针对 16 和 18 型这两种最容易引发宫颈癌的高危型 HPV;四价除了 16 和 18 型,还能预防 6 和 11 型低危型 HPV,这两种低危型常引起生殖器疣;九价疫苗则能预防 9 种 HPV 亚型,包括 6、11、16、18、31、33、45、52 和 58 型。
1.2 疫苗对已感染的病毒无清除作用
HPV 疫苗的作用是预防,而不是治疗。如果在接种疫苗前已经感染了某种高危型 HPV,疫苗无法将体内现存的病毒清除掉。这些已经存在的病毒依然会带来宫颈病变的风险,所以必须通过定期筛查,密切监测病情有无变化。
1.3 疫苗保护效力并非 100%
每个人的身体对疫苗的反应不尽相同。有的人接种 HPV 疫苗后,身体能产生足够多的抗体,获得较好的保护效果;但也有部分人接种后,产生的抗体水平比较低,这样疫苗的保护作用就会减弱。所以,即使接种了 HPV 疫苗,也不能完全保证不会感染 HPV,不会患上相关疾病。
2.定期筛查是宫颈癌预防的必要环节
2.1 筛查能发现疫苗未覆盖的病毒感染
前面提到,HPV 疫苗不能预防所有的高危型 HPV。接种疫苗后,仍有可能感染疫苗未覆盖的其他高危型 HPV。定期做筛查,就能及时发现这些感染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可以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将宫颈发生病变的风险降至最低。
2.2 筛查可捕捉宫颈细胞的早期病变
HPV 感染人体后,可能会导致宫颈细胞出现异常变化。在宫颈癌早期,身体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如果不做筛查很难发现。而通过专业的筛查手段,能够在宫颈细胞刚开始出现异常、还未发展成癌症时就将其检测出来。
2.3 筛查适用于所有女性群体
只要有过性生活,女性就有感染 HPV 的风险,这与是否接种过 HPV 疫苗无关。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感染 HPV 的几率和风险不尽相同。对于年轻女性来说,免疫系统相对较强,部分感染可能会自行清除;但随着年龄增长,感染持续存在并引发病变的可能性会增加。
3.科学的筛查方式与频率
3.1 常见的筛查方法有哪些?
目前,宫颈癌筛查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宫颈细胞学检查,比较常用的是巴氏涂片和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TCT)。通过采集宫颈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判断细胞有无发生异常变化。另一种是 HPV 检测,它能直接检测出人体是否感染了 HPV 病毒,以及感染的是哪种亚型。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势,有时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建议同时进行这两项检查,以便更准确地判断宫颈健康状况。
3.2 不同人群的筛查频率
对于21-29岁的女性,建议每3年做一次宫颈细胞学检查。这个年龄段的女性,身体免疫力相对较好,大多数 HPV 感染可以自行清除。30-65岁的女性,有两种筛查方案可以选择。一种是每 5 年做一次宫颈细胞学检查联合 HPV 检测;另一种是每 3 年单独做一次宫颈细胞学检查。
3.3 特殊人群的筛查注意事项
接种过 HPV 疫苗的女性,不应认为接种后便无需筛查,或可以减少筛查次数。实际上,接种过疫苗的女性也应与未接种的女性一样,按照相同的筛查建议进行定期检查。如果女性存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比如患有艾滋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或者之前有过宫颈病变的病史,那么就需要听从医生的建议,适当增加筛查频率,以便更及时地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
结语
接种 HPV 疫苗是预防宫颈癌的有效措施,但并非一劳永逸。由于疫苗不能覆盖所有高危型 HPV,且个体免疫反应存在差异,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至关重要。它能及时发现疫苗未覆盖的病毒感染和宫颈细胞早期病变,为早期干预提供机会。建议女性在接种疫苗后,仍需按照医生建议定期筛查,将疫苗接种与筛查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守护宫颈健康,降低宫颈癌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