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追求健康与美的道路上,减肥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很多人首选节食减肥法,认为减少热量摄入就能轻松减重。然而,现实却常常不尽如人意,不少人在节食过程中陷入“饿怒循环”,体重不仅没降,反而增加了。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其实,这和我们大脑中的“饥饿开关”密切相关。
为什么节食减肥越减越肥
1.大脑饥饿开关被过度激活:大脑的下丘脑中有两组对食欲调控起重要作用的神经元,即促进食欲的刺鼠相关蛋白(AgRP)神经元和抑制食欲的阿黑皮素原(POMC)神经元。节食时,身体能量储备下降,血糖水平降低,这会激活AgRP神经元,打开大脑中的饥饿开关,同时抑制POMC神经元活性,让饥饿感愈发强烈。比如,节食一段时间后,人们往往会对食物产生难以抑制的渴望,脑海中不断浮现美食画面。
2.扰乱身体代谢平衡:节食初期,身体消耗糖原供能,随后开始分解脂肪。但身体会察觉到热量摄入大幅减少,为维持基本生命活动,会降低基础代谢率,减少能量消耗。就像原本高速运转的机器,转速大幅下降,热量消耗大打折扣。节食引发的饥饿感,会让大脑中的饥饿开关持续开启,AgRP神经元异常活跃,大幅增强人们对高热量食物的关注度与渴望程度。面对美食诱惑,节食者很难克制,进而导致过度进食,摄入过多热量。
3.陷入饿怒循环:饥饿不仅影响大脑对食物的反应,还会对情绪产生负面影响。身体饥饿时,大脑血清素水平降低,血清素作为重要神经递质,对情绪调节至关重要,其水平下降会使人烦躁、易怒、焦虑,难以集中注意力。这种负面情绪又会进一步增加对食物的渴望,节食者由此陷入“饥饿引发负面情绪,负面情绪促使进食,进食后因违背节食计划自责焦虑,进而加深饥饿与负面情绪”的恶性循环,导致体重不断增加。
如何走出越减越肥的困境
1.遵循均衡饮食原则。⑴调整三餐比例: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早餐摄入占全天热量的30%左右,可选择全麦面包、鸡蛋、牛奶等富含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食物,为身体提供足够能量,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午餐约占全天热量的40%,主食以糙米饭、玉米等粗粮为主,搭配富含优质蛋白的鸡肉、鱼肉,以及各类新鲜蔬菜。晚餐控制在全天热量的30%,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汤、清炒时蔬等。⑵增加食物多样性:每餐尽量摄入多种不同食物,保证营养均衡。例如在沙拉中加入生菜、黄瓜、番茄、紫甘蓝等多种蔬菜,再搭配坚果、鸡肉、虾仁等食材,既丰富口感,又能让身体获取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优质蛋白,提高饱腹感,减少对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渴望。
2.科学开展运动锻炼。⑴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结合: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可促进脂肪燃烧,消耗大量热量。同时,配合进行2~3次无氧运动,如深蹲、平板支撑、俯卧撑等力量训练,增加肌肉量。肌肉在代谢过程中消耗的热量比脂肪更多,有助于提升基础代谢率,让身体在日常生活中消耗更多热量。⑵增加日常活动量: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久坐时间,多走动。比如,上下楼梯时选择步行而非乘坐电梯;工作间隙起身活动几分钟;外出时,提前一站下车,步行前往目的地。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改变,日积月累,能消耗不少热量。
3.保持规律作息习惯。⑴保证充足睡眠:每晚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睡眠过程中,身体会分泌调节食欲和新陈代谢的激素。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激素失衡,使饥饿感增强,食欲大增,同时降低基础代谢率。建立固定的睡眠时间和起床时间,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提高睡眠质量。⑵缓解压力: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会导致体内激素失衡,引发食欲变化,促使身体储存脂肪。可通过冥想、瑜伽、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身心放松。这些活动还能帮助转移对食物的注意力,避免因压力而过度进食。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医院)
张园园 曹海红 徐晓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