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核磁共振”和“CT扫描”已经成为临床诊断中不可或缺的检查手段,无论是在诊断颅脑疾病、肿瘤、骨折时,还是在确诊内脏病变时,医生经常会根据不同病情选择不同的检查方式。然而,对于大众而言,CT和核磁往往容易混淆,甚至有不少人误以为两者只是名字不同、作用相同。鉴于此,下面小编将深入浅出地介绍核磁共振与CT扫描的本质区别、适应范围、优劣势以及检查注意事项,以便帮助大家正确理解与选择影像检查方式。
检查原理不同
CT与MRI成像技术在技术原理上存在着根本的不同。CT成像属于X线技术,是利用X射线穿透人体,根据不同密度的组织对射线的吸收程度不同,再经探测器收集信号后由电脑重建出断层影像,可快速获得机体结构影像,特别是对于骨骼、肺等含气组织及含钙组织的影像尤为清晰。MRI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对患者体内氢原子核的激发和检测后获得原子核释放信号形成的图像,由于人体内的大部分组织都含有较多水分,因此,MRI在软组织影像方面分辨率极高,特别适用于脑、脊髓、关节、软组织、盆腔器官等。
辐射风险不同
CT有辐射,因为是用X射线做CT,人体在进行CT检查会受到一定量电离辐射的照射。虽然现在的CT机使辐射显著减少,但仍不可忽视,特别是孕妇以及儿童,不宜频繁应用CT。而MRI无辐射,MRI的成像没有X射线,只靠磁场和无线电波,几乎没有辐射风险,被认为是更为安全的影像技术之一,这也是医生在给孕妇或小孩做检查时首选MRI的原因。
成像效果差异
当各种影像检查方案在同一部位或者病变显示效果不一样时,患者的选择方式和医生的操作选择方式便会不一样,可以通过检查来进一步确定患者是否符合“硬结构”,或者存在某些类型的急性病变,CT以及MRI检查更能体现影像学资料的价值和重要性,体现在颅脑急性出血、肺部及骨骼部位,是当前公认的能够较好反映急性病变和“硬结构”的检查方法,且CT检查具备的成像速度快的优势可以在患者发生急性腹痛或者遭受急性创伤出血的情况下进行急诊检查;此外,通过影像学资料还可以进一步观察和区分慢性病变与急性病变。在某些慢性病变中,医生可以通过综合检查方式评估,最终作出相对合理的选择操作,MRI成像技术可以帮助检查人员对肺、骨关节、脊柱、咽喉、胰腺等软组织区域的病变情况进行成像分析,如脊柱、盆腔器官、脑白质病变等;此外在肿瘤定性、软组织炎性疾病、脊柱及椎间盘病变等方面还可以充分体现影像学资料对软组织疾病检查的临床意义与重要价值。
检查时间与环境体验差异
CT检查速度快,一般数分钟就能完成扫描,甚至几秒,对于抢救或病情变化快的患者,如急性创伤、脑出血、肺栓塞等,可第一时间完成诊断并指导治疗。MRI检查时间相对较长,一个部位至少需要20-40分钟,而且要求患者在一个狭小的封闭空间内保持绝对静卧状态,以减少运动伪影对MRI图像的影响,一些检查(如心脏MRI)耗时更长。而在检查感觉方面,MRI检查产生强、长的敲击音,部分患者因狭小环境和强音而产生恐惧、焦虑心理甚至不能耐受检查,而CT装置开放性较好,检查时安静、快速,特别适合儿童、高龄、不能耐受长时间卧床的患者。
禁忌与限制条件
CT影像学检查的禁忌症较少,主要应考虑辐射的影响,多可常规接受。MRI由于其较强的磁场影响,对检查人群要求较多,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人工耳蜗、某些陈旧性心脏瓣膜)或未取出的金属异物(如眼内金属屑)的人群,通常禁止进行MRI检查,而怀孕人群,特别是怀孕初期的人群,对MRI所引起胎儿的潜在影响不能确定,由医师评估后慎重决定是否选择此项检查。
总之,核磁与CT堪称医学影像学的“双子星”,两者各有利弊,至于“孰优孰劣”,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发病区域、具体部位、身体素质和是否急需检查等方面综合考虑并加以选择。在医生的引导下,患者了解核磁与CT的主要应用原理和检查范围后,就能积极有效地配合检查、消除忧虑和焦虑,从而保障诊疗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