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在现代生活中,胃食管反流病已成为困扰众多人的常见消化系统问题。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饭后不久,胸骨后突然传来灼热感,口中还泛起酸水,严重时甚至会在夜间被呛醒。这种被称为胃食管反流病的疾病,若长期忽视,不仅会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食管炎、食管狭窄等并发症,甚至增加患食管癌的风险。幸运的是,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手术的出现为患者带来了“告别”病痛的新希望。
胃食管反流病的根源在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失调。正常情况下,这个位于食管和胃连接处的“阀门”能精准控制食物单向进入胃部,并阻止胃内容物反流回食管。但当括约肌松弛或功能减弱时,胃酸、胃蛋白酶等消化液就会逆流而上,刺激食管黏膜,引发一系列不适症状。传统治疗方式以长期服用抑酸药物为主,虽能暂时缓解症状,却无法修复受损的括约肌功能,停药后复发率较高,且长期用药可能带来骨质疏松、肠道菌群失调等不良反应。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愿长期服药的患者,微创手术成为了更优选择。
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微创手术是腹腔镜胃底折叠术。这种手术通过在腹部打4~5个小于1厘米的小孔,将腹腔镜器械伸入腹腔,医生在高清视野下,将胃底部的一部分组织折叠起来,环绕并加固食管下括约肌,从而增强其抗反流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胃食管反流病问题。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具有显著优势:手术切口小,术后疼痛轻微,患者通常在术后1~2天即可下床活动,住院时间仅需3~5天,术后腹部几乎不会留下明显疤痕,大大减轻了患者的身心负担。
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微创手术,术前需要经过严格的医学评估。医生会结合患者的症状持续时间、药物治疗反应,以及胃镜、食管24小时pH监测、食管压力测定等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患者是否符合手术指征。一般来说,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经规范药物治疗后症状仍反复发作,或存在药物不耐受、不愿长期服药的患者,合并食管裂孔疝的患者,都是微创手术的适宜人群。而对于存在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凝血功能异常、急性腹膜炎等情况的患者,则不适合进行微创手术。
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革新,除了腹腔镜胃底折叠术,越来越多新型微创方式也在逐步发展和应用,为患者提供了更多个性化治疗选择。比如内镜下射频消融术,通过内镜将射频能量传递到食管下括约肌及周围组织,使局部组织产生凝固、坏死,进而刺激胶原蛋白再生,增强括约肌的张力,达到抗反流的效果。还有内镜下注射治疗,将生物相容性材料注射到食管下括约肌区域,增加括约肌的厚度和压力,阻止胃内容物反流。
如今,微创手术已成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手段,帮助无数患者摆脱了烧心、反酸的困扰,重新找回了健康舒适的生活。相信在医学科技的持续推动下,未来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将更加安全、高效,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