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妮  单位: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10-22
34

重病的侵袭总是悄然改变着一个人的内在世界,癌症尤甚。在医院白色墙壁的包围中,身体治疗不再是唯一的主战场,内心的防线往往更早出现裂痕。恐惧、孤独、愤怒、自责,不断涌现的情绪如潮水般冲击着患者的精神承受力,使人逐渐陷入看不见的痛苦之中。在这种复杂交织的心理图景中,专业、系统、温暖的心理支持,是支撑患者继续前行的重要力量。它不仅是医学人文的延伸,更是提高治疗质量的关键组成。

一、为什么心理支持对肿瘤患者至关重要?

肿瘤带来的不仅是肉体上的消耗,更是对心理韧性的极大考验。部分患者在确诊初期便出现强烈的情绪波动,焦虑、抑郁、愤怒交织出现,而这些反应又常常被周围环境忽视。在连续的化疗和手术过程中,部分人因承受力不足,逐渐表现出逃避、放弃治疗甚至轻生的念头,治疗计划随之中断,生理恢复也随之滞后。

心理支持的介入,能够在患者与疾病之间搭建一座通道,使其从情绪困顿中获得释放。建立安全感之后,患者更易主动配合治疗,开始管理自身情绪与生活节奏。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例如饮食规律、作息恢复、药物依从等行为,也在心理状态改善后得以重建,疾病控制水平随之上升。

当治疗进入稳定阶段,患者往往陷入对复发的强烈忧虑,对未来缺乏明确的掌控感。此时,心理支持转化为对个体意义感的重塑。通过倾听与共情,辅以结构性心理干预,使患者逐渐重构对生活的信心,学习与疾病共处的方式,不再将自己视为“病人”,而是完整的个体——在疾病中坚持活着,并赋予生命以新的理解。

二、常见的心理支持方式

个体心理咨询在干预中扮演基础角色,通过与专业心理师的一对一交流,患者有机会深入表达恐惧、悲伤、愤怒等情绪,同时在指导下寻找应对策略。这一过程不仅止于谈话,更是一种心理秩序的重建,帮助个体在混乱中找到内在的支点。

团体治疗与互助小组则强调情感的共鸣与经验的交流。在群体之中,患者更易感知自身情绪的“正常性”,减少被病痛孤立的感受。同时,来自同路人的鼓励,比单向劝导更具穿透力,在许多案例中成为患者重拾生活信念的重要契机。

家属的角色不容忽视。患者心理状态的变化常常与家庭动态密切相关。适当的家属心理教育,可帮助其理解疾病背后的心理反应,避免无意的伤害或过度干预。同时,家属的稳定情绪也能为患者营造相对安心的支持环境,形成共振而非对抗的家庭气氛。

冥想与正念等技术,以调节注意力和觉察为核心,在短时间内即可对焦虑、失眠等症状产生积极影响。相较于药物干预,其安全性高、操作简便,更适合在长期治疗中作为辅助方法广泛推广。

对于拥有宗教信仰的患者,灵性支持能发挥不可替代的心理调适作用。信仰带来的意义感与安定感,常常使个体在面对死亡议题时,展现出超乎寻常的平静和从容。精神世界的富足,成为他们最稳固的庇护所。

三、医疗系统中应如何整合心理支持?

构建心理支持体系的关键,在于将其纳入癌症治疗流程的常规环节。多学科诊疗模式(MDT)为此提供了结构基础,将精神科医师、心理学家、社工等专业人员纳入肿瘤管理团队,可在诊断初期即开展心理筛查与动态评估,并根据病情进展调整支持策略。

部分医院已开设专门的肿瘤心理门诊或心身医学科,配备训练有素的干预人员,承担危机干预与慢性心理调适双重任务。同时,结合智能化技术,建设远程心理支持系统,也能突破地域与人力限制,使更多患者获得及时且连续的心理服务。

要实现系统性整合,制度保障必不可少。将心理服务纳入医保、优化服务流程、制定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都是未来发展的必要路径。心理关怀不能仅依赖个体医护人员的同情心,而应成为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医疗组成部分。

四、结语

肿瘤治疗已不再局限于手术刀和药物的对抗,更关乎患者整个身心系统的协调与整合。在痛苦与希望交织的生命旅程中,心理支持不仅承载着情绪调适的功能,也体现着医学对人的整体性关怀。它是一种温柔的力量,在最需要理解和陪伴的时刻,为患者提供看得见的方向感和抓得住的精神依托。真正的治疗,不仅是延续生命,更是点燃生命的意义感。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