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4化疗是恶性肿瘤常用治疗方法,预计到2040年全球首次化疗人数将达1500万。化疗极易引起骨髓抑制的毒副作用,会加剧疾病进展,可能导致治疗中断,甚至危及生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什么是骨髓和骨髓抑制
骨髓:是存在于我们骨骼内部的柔软组织,堪称人体的“生命之源”和“造血工厂”,每天生产约2000亿个血细胞。它不仅是重要的造血器官,还承担着免疫防御等关键功能。
骨髓抑制:化疗药物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血细胞生成减少。分为急性骨髓抑制(发生于化疗后1~2周)和迟发性骨髓抑制(发生于化疗后4~5周),不良反应比较隐匿,不容易识别。90%的化疗药会损伤骨髓,如紫杉醇类、铂类、吉西他滨等。
发生骨髓抑制,身体会出现哪些症状
化疗药物通常会引起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先出现白细胞特别是中性粒细胞的减少,其次是血小板减少。一般情况下,出现白细胞下降,特别是中性粒细胞下降时,感染的风险将增加;血小板计数下降易发生出血;当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减少到一定程度,就意味着发生了贫血,会有眩晕、乏力、心悸、皮肤苍白等表现,并且在血细胞计数恢复至安全水平前不能进行下一次化疗。
当出现以上症状时,如何进行治疗
根据医嘱按时查血常规,并观察患者有无发热、出血等情况。血常规异常时遵医嘱给予升白治疗,如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如瑞白、津优力);升血小板治疗,如血小板生成素(TPO)等;以及输血支持,如严重贫血或出血时输注红细胞或血小板。采用升血治疗时,可能会出现发热及腰痛,要多饮水、休息。必要时遵医嘱输注全血或成分血。
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应怎样预防感染
由于化疗药物对增殖旺盛的骨髓细胞有较强的杀伤作用,造成了白细胞的减少。这种减少是暂时性的。一般化疗后第3周就开始恢复。人体内的白细胞(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其主要功能是抵抗感染,当白细胞低于正常值时,要做好以下事项:
首先要注意休息,适当增加衣物,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预防感冒,减少探视。
注意手部卫生,当手部有可见污物,或被蛋白性物质污染,或有血液或其他体液污染的明显痕迹时,应用皂液和水或抗菌皂液和水洗手;如果手部没有可见污染,建议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清洁双手代替洗手。注意在进食前后、与他人接触前后、打喷嚏、擤鼻涕、如厕后应洗手,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包括指背、指尖和指缝。
加强饮食营养,多饮水,食用高蛋白、高热量的食品,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保证充足的睡眠。
如果发现身体有小的伤口时,要及时给予消毒处理,避免引起全身感染。
注意饮食卫生,并对餐具进行消毒。要注意体温的变化,这样有助于早期发现感染。
当白细胞计数<1×109/L,容易发生严重感染,必须立即联系医生,需采用保护性隔离措施。
血小板降低时,应怎样进行自我调护?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止血。如果血小板降至50×109/L,会有出血风险。所以,当血小板降到正常值以下时,要加强自身调护,做好以下几点:
以卧床休息为主,活动要慢,避免磕碰出血。
用柔软的牙刷刷牙,也可以用漱口水漱口,以防牙龈出血。
应进食少渣食物,使用膳食补充剂前应告知医生,因为很多膳食补充剂有血液稀释剂的作用。避免进食粗糙、坚硬的食物。避免抠鼻、牙签剔牙、用力咳嗽和擤鼻涕等动作。
进行各种穿刺及注射后,要按压穿刺或注射点15分钟。
避免使用栓剂和灌肠剂,在使用水杨酸类(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类(如芬必得)等消炎镇痛药物时,需要报告医生。
保持排便通畅,必要时可使用缓泻剂,要观察大小便的颜色,如果颜色异常应留取标本,并及时通知医生。
经常检查皮肤、牙龈有无出血。有异常时告知医生。
注意患者神志、感觉和运动的变化及呼吸节律的改变,以防发生颅内出血。如果出现头痛、恶心等症状应立即通知医护人员。
红细胞、血红蛋白降低时,应怎样进行自我调护?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如果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减少到一定程度,会有胸闷、眩晕、乏力、心悸、皮肤苍白等表现,就意味着发生了贫血。所以,当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到正常值以下时,应做好以下几点:
注意安全:体位改变时动作要慢,以防跌倒。例如,起床时先坐30秒再站立,穿防滑拖鞋,贫血严重时需陪护如厕。
合理膳食,防营养不良:高蛋白饮食(每天1.2-1.5g/kg体重),缺铁性贫血者应多进食富含铁的食物,如瘦肉、鸡蛋、肝脏、豆类、海带、紫菜、香菇、木耳等,同时补充维生素C的摄入,以促进铁的吸收。
防疲劳:活动与休息时间比建议1:2,适当增加午休时间。
特别提醒
化疗后第7-14天是骨髓抑制高峰期,建议严格遵照医嘱查血常规。一般低危人群每周复查1次,中危人群每周复查2次,高危人群隔日复查1次。当出现发热、皮下瘀斑迅速扩大、突然剧烈头痛(警惕脑出血),应尽早就医。
化疗后骨髓抑制虽然危险,但通过规范预防、及时监测和科学处理,90%以上的患者都能安全度过。居家做好五防护:防感染、防出血、防跌倒、防疲劳、防营养不良。谨记原则:早识别、早预防、早治疗,方能有效应对健康风险。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